我曾经看过一本书,叫《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就像是来自不同的星球,说着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感情需要,用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思考。如果不了解这些不同,男人和女人在相处时,就会常常误解对方,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么些矛盾,而且不知道去如何解决。
我在感情上本来就迟钝而慢热,就经常很困惑,会不明白对方要什么,沟通鸡同鸭讲,做事南辕北辙,最后两人分道扬镳。
不管是男生也好,女生也罢,非常推荐大家去看看这本黛博拉·泰南的《听懂另一半》,闻弦歌而知雅意,有时候会让我们在感情中更游刃有余。
全书分为十个章节,分别从男女之间的思维差异、语言习惯、沟通方式、说教与倾听、支配与控制、性别与年龄差异、彼此之间的不对等这些方面出发,深刻而彻底地向我们阐释,如何听懂另一半,用大量的案例分析,让我们更加全面而系统地去理解对方,而不是让冲突愈演愈烈,不可收拾,其实能够碰撞摩擦,反而是件好事情,最令人感伤的反而是拒绝沟通,是冷战,彼此双方都没有力气去解决问题,期望时间可以带走矛盾,其实时间能带走的只是我们之间的感情吧。
在一对夫妻中,我们经常能看见妻子很唠叨,嘱咐丈夫做这做那,可是越是反复地强调,丈夫反而越反感越拖延,甚至不去做,妻子以为是丈夫记不住,就继续不断地重复,最后丈夫还是我行我素,双方都被折磨得精疲力尽,叫苦不迭。
这本书里就给我们分析了丈夫为什么不愿意做,而妻子为什么还是重复无效的唠叨动作,这系列故事里关于男女双方性别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我看完以后觉得如醍醐灌顶,自己在处事方式上也会学习基于彼此的不同再做沟通,书中是这么形容的:
女性被贴上“唠叨”标签的原因可能来源于两性风格的相互作用——许多女性倾向于去做她们被要求做的事,许多男性则更倾向于抗拒他人,尤其是女性要求他们做的事,只要他们在女性的措辞中感受到了一点儿“要求”的意味。女性更容易重复提出一个没有得到回复的请求,因为她们坚信,只要自己的丈夫明白她是真的希望他这样做,他就会去做她要求的事。但是,男性如果想避免产生听从命令行事的感觉,就会在做女性想要他做的事之前拖延时间,这样他就能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出于自由意志。这个过程完全出自本能,结果却产生了唠叨的现象,因为每次女性重复自己的请求时,男性就会推迟完成它的行动。
总结下来就是女性习惯了听从命令,会去做好别人安排给她的工作,也以为只要自己下达了命令,对方也会主动完成;而男性习惯了发号施令,喜欢遵从自己的指令完成任务,而不是听别人的,越是安排他去做的,越不想做,等拖延着时间过去,突然间想起要去做了,就是他自己给自己下发的指令,而不是因为对方说过太多次了。
所以大家学会了吗,男性不喜欢被要求做什么,要让他自己主动去做,而不是一味地唠叨,这就需要女性有高超的语言技巧和洞察力了,激发男性愿意为你主动自发地去做事情,笑,这方面还真的需要多加练习。
同时作者不仅仅关心男女两性之间的沟通差异,还有上下级、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对立,从而引发的沟通上的矛盾,导致好心办了坏事。
比如同情和怜悯,鼓励和嘲讽,监督和监视等等,所有的帮助行为如果建立在彼此不对等的基础上,再加上双方沟通不畅,理解错误,就很容易造成反作用,好心办了坏事。
越是长大,我越是能够明白语言的威力,在这个章节中,作者就举例了一对年轻小夫妻正要举办婚礼,因为囊中羞涩,这场婚礼由父母赞助,父母对婚礼的各种细节,大到宾客人数,小到桌上鲜花,事无巨细统统插手,让小两口非常反感,觉得父母觉得自己还没断奶似的能力不足,而父母也感到很委屈,自己出钱出力,不过是想要帮忙而已,怎么还反被嫌弃。
我曾经以为如果初心是好的,出发点是好的,行为就会是好的,但是现实生活告诉我不是,之所以会让人感到做得多错得多,还不如什么都不做的挫败感经常会让我感到无比的困惑,作者提到任何你给予别人的帮助,给予的同情或怜悯,都要取决于你当时对事情的做法和说法,遣词造句、用何种口吻表达,伴随何种面部表情和手势,都将影响到听者对你的观感。
可能这样说下来,让社恐的群体更加社恐,让人觉得自己真实的一面怎么就那么令人难以接受了吗?需要这样畏首畏尾、深思熟虑。
我想说,不是这样的,在意识到我们语言和行为的杀伤力之后,我会在做人做事上更谦虚谨慎,我在乎别人的感受,不是想让所有人都喜欢我,而是不想自己在不经意间伤害了别人还不自知,我保护得不仅仅是对方,也是希望能够在日后也能遇到同样的善意。
听懂另一半,也是一样的,在每一段失败的感情里进步一点,在挫折里学习一点,让自己变得更好一点,与君共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