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13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 日本,奥野宣之
两天看完了,说明这本书还是挺容易入口。
作者将读书分为了五个阶段:选书—购书—读书—记录—活用,着重介绍的是“记录”的部分,就是提供了方法给读者参考如何做读书笔记,以及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
选书和购书都比较好懂。
作者推荐可以时常记录下自己突发的灵感,想要了解的书籍,或者一些参考书籍,当下及时的将书的信息(书名/作者/出版社/备注)记录下来,做成清单,以便之后在实体/网上书店选购的时候参考,这样就不会在书店漫无目的的买,或者被花里胡哨的广告词干扰而购入不必要的书籍。
而且也可以把喜欢的书评剪下来,一方面是可以在未读书本的时候了解概要,另一方面是在阅读完之后,可以将自己的感受与书评来对比,加深理解,从不同的方面去解读一本书。
读书和记录就是指阅读书籍和阅读过程中该如何做标记了。
书不一定要选原版,有些不易消化理解的书,可以先从简单的版本入手,例如一些名著,可以先从漫画版,精华版看起,等到有兴趣了,有理解能力再去看原版/英文原版。
第一遍阅读的时候,将觉得重要有启发性的那页折起一个角;第二遍重读的时候,若还是有同样的感觉,就再折起一角,若这时觉得不太重要就可以把折角变回原状;第三遍再读这些折页部分,如果还是觉得不错的,就将该部分用笔标记出来,这样筛选之后,做读书笔记就更有重点了,而且自己的记忆也会加深。但我现在阅读电子书比较多,这种方法就需要因时改进了。
做读书笔记不需要写得多长写得多有内容,最重要的是坚持,即使笔记只写了一句“不错”也是当下的感受。
其中读书笔记需包含三要素:书名,阅读日期,作者,最好记下重要的内容,包括摘抄和感想,其中O可用作摘抄的标记,而✡则为自己的感受/感想。这样,下次看读书笔记的时候,就不会混淆原文和自己的评论了。
读书笔记不一定要看完书立刻做,可以先标记好内容,之后再做。隔段时间再做,可能感受会与之前看的又不一样了。
其中一章说到“读书笔记是一剂解忧药”。在出现困惑的时候,可以进行主题阅读,选择三本书ABC分别归纳总结其中的有用部分,“将C书来解决A与B书相对立的部分产生的问题,再以A书的眼光来观察B书和C书中的事例…总而言之,就是让ABC三本书互相争论,最后由我自己来做判断。”是不是很有意思,将书作为朋友提供的争论可能比身边朋友提供的想法更客观和更有参考意义。但是这种方法比较耗精力和时间,需要集中注意力才能实际提供帮助。
活用部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一段:人并不是因为无所不知而去发表演讲或出书,而是通过演讲和出书让自己达到了新的高度,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
这段话解开了我的一个长久困惑:为什么好像什么人都能开演讲和出书。原来是大家都在用这种方式来达成专家,输出与输入一样重要。
还有关于重读的介绍也令我醍醐灌顶。以前我是不喜欢将看过的书再看一遍的,感觉是浪费时间不如去看新书。但本书提到了重读的意义,不同阶段的阅读会有不同的感受,当过段时间再来看,可能会发现原来当初的自己是这种想法,反而会对书和自己有不同的想法呢,这个观点很新奇。现在每天被信息轰炸,其实看完一本书过不了多久,可能连书名都记不全了,所以对喜欢的书籍进行重读还是很有意义的。
当然,这本书有些内容我是不太认同的。例如其中提到用复印的方法来做读书笔记,将书中的重要部分复印下来或剪下该页粘到笔记上,在以前来说是很有用的,但现在不太实用。所以还是需要自己通过实践发展出一套专属的方法比较好。
做得够好的读书笔记可以抛弃原书,只看读书笔记就可以回想起原书的内容,不需要再重新翻看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