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这本书,起源于为了提高英语阅读而翻阅的,当时自己借的是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的一套书虫系列中的一本,薄薄的小册子,里面是英汉对照翻译,结果到手后我只是大致读了一下中文版的。结局是以梅格和布鲁克互生爱慕,马奇夫妇一家团圆,劳伦斯爷孙俩在邻居家参加团圆聚会结束的,当时感觉故事的结局好潦草,还疑心是不是没有看完。前段时间在图书馆借到近500页的大块头书时,才知道原来自己只是看了第一部,它还有第二部。
作为女性文学中的经典代表,《小妇人》是美国作家奥尔科特的成名作与代表作。同时也是世界级文学名作,一直被列为必读书目之一。这本书中的故事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一个新英格兰小镇上,马奇夫妇一家因为过于正直善良而生活一直很清贫,后马奇先生参军在外,家里留下了马奇太太和四个姐妹还有一个叫汉娜的仆人一起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性格不同的马奇四姐妹在母亲的引导下不断成长,在经历了各自生活中遇到的挫折与痛苦后,四姐妹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之路。
在此故事中,四姐妹中的乔一直是争议最大的一个,我国的读者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乔最终选择了又老又穷的巴尔教授,而不是青梅竹马又英俊富有的劳里?刚开始看到的时候我也有些不解,可越往后面读越能够理解乔的选择,这对她来说才是最为合适正确的。就像马奇太太对乔的建议一样,她认为乔和劳里的性格很像,都爱自由与随性,脾气有时也都容易冲动,如果做朋友会非常好,但是如果做夫妻则对各自来说很难获得幸福。并以自己和马奇先生的婚姻作为例子,因为婚姻的幸福不光只有爱情,还有宽容和克制。
记得高晓松曾在一个节目里说过一句话,算是开启我对友情与爱情成熟思考的启蒙吧!他说:友情是一滩水,爱情则是一团火。对此我的理解是:好的友情很容易吸引到与自己秉性相近的人,也能够容忍不同性格造成的摩擦,由于彼此不是对方的全部,所以之间有足够的空间来容忍这些矛盾冲突。但是好的爱情则是性格差异较大的两个人的结合,一个冲动,一个沉着,一个粗心,一个细致,不同的性格因子能够个两个人带来不一样的新鲜感,看到以前没有接触过的新世界,爱恋的火苗才能持续燃烧。同时在爱情中,双方都渴望彼此是对方的全部,因此,更需要两个人性格上的互补。既要有共同语言,又要有性格上的互补,这样的两个人相遇相识的几率真的很低,怪不得人们常说一个人真爱一生只有一次。
过去自己也一直沉浸在灰姑娘的幻想中,认为每一个女孩都要有一个年轻英俊又富有的王子来带领自己过上幸福的生活。可慢慢长大后才发现,在成熟的婚姻中,其实理性与感性是按照二八法则来划分的,其中理性应占80%,感性要占20%才可,在80%的理性下,我们才知道婚姻中要选最适合自己的那个人,而不是普遍大众认为的王子与灰姑娘童话式婚姻。所以尽管乔的选择和一直以来很多人心中对婚姻的认知有很大的不同,但是这样的结局无疑是最好的结局,也是这本书最触动我的一部分。乔对婚姻的认知,让我以后面对自己婚姻时有了更为明智的抉择。
这个故事的背景是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一个小镇上,马奇一家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所以奥尔科特为这个极为普通的家庭,营造了一种连空气中都弥漫着爱的氛围,他们的爱中有夫妻之爱、父母之爱、姐妹之爱、朋友之爱、邻里之爱、主仆之爱等。在这样的环境下,即便一家人有时也会遇到各自苦恼与挫折,但是都在爱的感召下一一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它们。同时在马奇夫妇对孩子的教育下,四姐妹一直走在不断完善自己,改掉缺点的道路上,即便在清贫的环境下,她们依旧能够独善其身,最终成长为自立自强的新型女性,并各自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虽然我和马奇四姐妹从小接触的环境不一样,自己也不是基督教徒,但是我接受着我们自己的孔孟之道,为人善达,爱是不分国界与人种的。奥尔科特对故事中主人公们缺点的描述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能够让每一个读者感觉到自己也有一个这样的家庭环境。所以近半个世纪以来此书被不断推崇也是名副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