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洛茅,这是我原创的第54篇作品。 文字的记录只是单纯地将我的思想沉淀,明晰自己的状态,并以此希望成长自己。若能一不小心对您产生帮助,将是我莫大的荣幸。
命运的钥匙一直都在你的口袋里
——听《这不是你的错》有感
我知道我一直在寻找内心深处的那个“我”。尽管现在还仍处在寻找的途中,尽管在找寻的过程中艰辛异常,也尽管身边的亲人并不能理解我为什么喜欢这样做......尽管的尽管,依然未曾改变过对“自己”的探索,好似这一切的一切,背后总有一股魔力,或是指引,或是推动着朝着它走去。
今天重听海灵格的弟子马克.沃林恩的《这不是你的错》,它用理论的依据解开了我多年的谜团。
生命给予我们未完成的东西,我们将带着这使命去探索、完成我们的生命。
一度认为人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一切的善恶都是后天的赋予。后来发现这一认知好像很不”牢靠“,一个小小的事件便可将其推翻。再后来,孟子“性善论”及荀子的“性恶论”更是让自己搞晕了方向。但好在也让我初浅地意识到人有遗传的一面,也有后天养成的地方。
《这不是你的错》不仅引用遗传学科学家的发现:染色体DNA只占DNA总量的2%,其它98%的DNA为非编码,则负责情绪、行为和人格这些遗传特征,并会受环境刺激的影响,形成遗传标记,在日后应对压力时作出不同反应。而且提出“家庭代际创伤”的概念(即家庭代际创伤是指会在一个家庭中,一代又一代传递下去的心理创伤)。二者在本书的阅读中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心理学家荣格说过 :”你的潜意识指引着你的人生,而你称其为命运。”回想近期参与的鼓励小组讨论,在运用”行李箱”来发现过去的信息时,当我看到“疾病"一词时的联系着实让自己吓了一跳,以及这周二与组员们一起探讨"如何变成现在的你之兄弟姐妹的影响”时,哪怕很认真、很真实地按步骤来完成我的课题,但我依然并不认为我的兄弟姐妹对我有多少影响,直到轮到自己分享时,书薇对我的反馈中的两个词语直接击中我的内心。是的,“矛盾”、“补偿”特别符合当时的心理,我知道这背后还有根源,沿着这一线索往下找,便能找到“核心创伤”。
回到书中,本书先是让我们认识家庭代际创伤的理论依据。接下来是有步骤、有方法地帮助我们寻找你的家庭代际创伤:找到核心怨言、写出核心叙词、找到核心语句、画出家族谱系(核心创伤)。接着是疗愈的方法 :创造疗愈的语言、设置疗愈的意象、与父母和解。其中“与父母和解"是最根本的方法。因为”我们对父母的不满会投射到伴侣或是好友身上。我们和父母之间未处理好的部分不会自动消失,它们会成为我们日后人际关系的模板。”这一观点与之前曾阅读过的心理工作者武志红写的《明白一切都是你的选择》中的“要接纳自己先要接纳父母”的观点是相似的。
当然,阅读本书也会让我想到《母爱的羁绊》,所以不防以一种同理心来看待我们的父母和其他家人。告诉自己“他们未曾给予的,也可能是他们自己从没有得到的,他们所给予的,已经是尽力。”
荣格还有另一句名言:“当潜意识被呈现,提升到意识层面,命运就被改写了。”愿我们都能“各安其位”,心如所愿,找到命运的钥匙,开启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