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这一代孩子看起来内心是比较脆弱的,动不动就采用极端的方式去对待身体、生命,令父母们唏嘘不已,父母们也不理解,我已经掏心掏肺地对你这么好了,你怎么还不满足,为什么承受不了一句责骂呢?
看到一个解说,似乎是有道理的。我们这一代甚至父辈祖辈在童年时期,面对父母的或骂或打,都能够自行消化,我们会经常在大自然中摸爬滚打,即使刚刚被揍了一顿,跑到森林里补补鸟、摘摘花,刚刚的一切就烟消云散了;同时,我们还有固定的玩伴,每天混迹在一起嬉戏打闹,有倾诉的人,有能消化情绪的游戏,因此,负面情绪很快就被消化掉了。而现在的小朋友,缺乏大自然的亲近,又没有玩伴,休闲时间面对的只有父母,而娱乐的方式是虚拟的电子产品,如果父母责骂的话,这个负面情绪就无处释放,一点点的积攒在内心,当大到无法自己消化时,就会采用极端的方式来发泄。
面对当下孩子们的生存环境,我们父母还是有必要积极地去创造一些环境,让孩子们去尽情地释放情绪。户外活动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活动,在周末,带孩子走进大自然中,去看看花,摸摸树,挖挖土,听听鸟鸣,感受一下水流过身体的微妙......让他们和大自然产生连接,去吸收大自然中的正向的能量,通过徒步、攀爬等费力气的活动,把体内的情绪都释放出去。同时,也要给孩子找到可以一起玩耍的小伙伴,让孩子们自由的玩耍、交流,把秘密的话讲给朋友听、不解的困惑和朋友讨论,相互成为支撑的力量。父母是无法替代朋友的,孩子需要有和自己同频的朋友一起玩乐。
面对当代的孩子,我们需要在孩子心理韧性方面投入更多的引导与支持,去创造环境让他们去自由地释放内在的能量,去帮助他们历练韧性的场景大搭建。孩子们的认知、自我调节能力都十分有限,无法自如地应对当下变化迅速的环境,需要父母的方向指引与协助执行,孩子们是需要父母的托举。
对于小学的孩子,如果合理安排,自由活动时间还是能够挤出来的。周五下午放学较早,可以优先把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周六周日两天可以按半天一个单位来安排具体活动,比如周六上午主攻英语拓展,去听老师讲课,收获新知;在路上听音频;和父母讨论本周和英语相关的内容,比如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点,发现了哪个方式学英语更高效,学校老师的相关趣事等,把整个上午时间集中在和英语相关活动上,用不同的形式进行互动与学习。下午就可以纯粹地走近大自然中,进行纯粹的户外活动,把体力释放到极致,尽情地玩,当然,过程中也能探讨古诗、故事、和所在地相关的内容;周日上午,集中数学的拓展学习,下午约小伙伴尽情地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