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提到金农,就想到他的漆书、他的梅花、他的佛像、山水。其实,金农自小研习书文,有着很高的文学造诣,这是他后来成为书画大家的关键。郑板桥有诗说:“乱发团成字,深山凿出诗。不须论骨髓,谁得学其皮?”是说金农的字好像乱发团成,诗句好像从深山中挖出。对于金农的书法诗词,一般人不要说精神韵味难以企及,就是其皮毛形式,谁又能学得到呢?
清朝时有个叫陆长春的人,写有一本《香饮楼宾谈》的书,其中记载了一则金农的趣事。说是有一次一大盐商在扬州名胜平山堂大宴宾客,金农也被邀请。席间有人提议行酒令助兴,要求每人说一句古人诗词,要嵌有“飞、红”二字。轮到盐商时,盐商绞尽脑汁也憋不出一句。众人正要罚他酒,他忽然说有了,随后就念出一句:“柳絮飞来片片红”。众人一听就笑了,说柳絮白如雪,怎么能片片红呢?就说诗是他胡诌的。正在尴尬间,金农站起来说话了,他要为盐商解围。他说“这是元人咏平山堂的诗,他引用得很确切。”众人不信,要求他说出出处。金农从容不迫,一句句吟出全诗:“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夕阳反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说柳絮在夕阳余晖的映照下,幻化为红色,非常传神。众人听了,都夸金农博闻强记,对其博学叹服不已。其实,元人并无此诗,诗句是金农现场吟成的。从这则清人的笔记中,可以窥见金农的诗词才气。
金农学画,大概是在50岁以后。他一生没有做过官,不像郑板桥,还当过十几年的县太爷。这样一个一直在体制外的人,无论他的书法还是绘画,要表达什么情感,就是很明白的事了。就像他自己所说的,他的学画,是要把“平生高岸之气,”一一见之画中,“以抒不平鸣。”搞清楚了这个背景,就不难理解金农画作的内涵了。
金农有一幅册页画,画面上一士大夫高卧在四面通风的水池亭中,他的题款是:“风来四面卧当中”。一幅逍遥自在、不及世事的清高图景。他画马,题款曰:“今予画马,苍苍凉凉,有顾影酸嘶自怜之态,其悲跋涉之劳乎?世无伯乐,即遇其人,亦去暮矣,吾不欲求知于风尘漠野之间也。”一番怀才不遇的满腹牢骚。
金农画梅花,自称是“江路野梅”,要求是“天大寒时香千里”。他特别喜欢画寒梅,以表现一个“清”字。他说:“清到十分寒满地,始知明月是前身。”他有一幅《梅花图轴》,藏在北京的故宫里,其中的题诗曰:“砚水生冰墨半干,画梅先画晚来寒。树无丑态香沾袖,不爱花人莫与看。”他的《画梅题记》说:“凌霜雪,节独完,我与君,共岁寒。”其清高孤傲,从梅间逸出。
金农60岁后开始画竹,他给自己的住宅东西种植了万秆修篁,以此为师。金农画竹的目的不在于准确描写竹的形态,而在于表现竹的清高拔俗、凌霜傲雪的不屈精神。所以粗看他的竹笔法草草,细看古朴稚拙,逸气横生。竹子中,他又偏画瘦竹,说“画竹宜瘦,瘦多寿,自然饱风霜耳”。且每有画作,一般都有题记,以抒其胸臆。他有一幅《墨竹图》,画完直书道:“磨墨五升,画此狂竹,不钓阳鲚,而钓诸侯也。”另一幅《雨后修篁图》,题诗曰:“雨后修篁分外青,萧萧如在过溪亭。世间都是无情物,只有秋声最好听。”
金农这个人自然是“怪”,一生大半坎坷恓惶。有时候“岁得千金,亦随手散去。”他给人类留下了丰富遗产。2009年12月19日,他的《花果册》在他的老家杭州拍卖了3976万元,创下了西泠拍卖的最高纪录。但他活着的时候,生活也是捉襟见肘。后因妻亡无子,在扬州卖画。以致孤老的时候,四壁皆空,最终竟然无钱入殓,是一个叫杭世俊的人集资,把他的灵柩从扬州搬葬回杭州的。
金农活了77岁,在那个年月,也算是高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