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在一座大山脚下有个小溪村,村里住着两个孩童,阿松和阿竹。两个孩子自小一起玩耍,到了读书的年纪,又一同进了村里的私塾念书。
每日清晨,阿松和阿竹便和其他小朋友一起读书,朗朗读书声在私塾老先生的小屋里此起彼伏。老先生常说:“阿松聪慧,一点就通;阿竹勤勉,锲而不舍。他日两人若能相互扶持,必成佳话。”
春去秋来,转眼到了乡试之年,阿松和阿竹相约赴考。临行前,两人在村口的老槐树底下击掌为誓:“无论考试结果如何,阿松和阿竹都要做一辈子的好朋友。”
放榜那日,阿松高中秀才,阿竹却名落孙山。阿竹虽然有些失落,但更多的是为阿竹高兴。
回到村里,每每有人提起阿松中了秀才的事,阿竹便说:“我们俩既是同窗,又是好友,从小一起长大。他如今中了秀才,我打心眼里替他高兴。”
这话传到阿松耳朵里,却变了味道。阿松觉得阿竹不过是个落第书生,总拿同窗好友的名头说事,是在攀附自己,心中渐渐生出些许厌恶。
后来,阿竹去阿松家找他,想与他分享自己最近新读的好书,交流学问。可阿松每次远远望见阿竹的身影,就借故躲开,要么闭门不见,要么推脱有事。阿竹几次碰壁,渐渐明白了阿松的心思。
再次回到家中,阿竹有些失落。他望着书桌上陪伴自己多年的砚台,想起私塾老先生的教诲,想起与阿松的誓言,心中五味杂陈。他默默地在砚台中注满清水,磨出一砚浓墨,铺开宣纸,写下一行字:“有志者事竟成。”
从此,小溪村的人们总能看到,每当夜幕降临,阿竹家的窗户总是亮着昏黄的微弱灯光。屋内,阿竹时而捧书苦读,时而伏案疾书。盛夏,蚊虫叮咬,他浑然不觉;寒冬,冻手冻脚,他毫不在意。
……
多年后,又是大比之年。阿竹独自收拾行囊,带着多年的积累,带着心中的志向,再次踏上赶考之路。放榜之时,喜讯传来,阿竹高中进士!消息传回小溪村,村民们纷纷前来道贺,私塾老先生更是老泪纵横,连声说:“好!好!”
而此时的阿松,依旧是个秀才。他又参加了多次考试,却始终未能更进一步。看着曾经的同窗好友如今风光无限,阿松心中满是懊悔和羞愧。
当阿竹衣锦还乡,再次路过村口的老槐树时,阿松躲在人群中,远远地望着阿竹,再也没有了往日的傲气,只有无尽的感慨与仰望。后来,阿竹在仕途上顺风顺水,成为一方父母官,造福百姓。他始终低调谨慎。
小溪村的孩子们常常听私塾老先生讲起阿松与阿竹的故事,讲阿松的骄傲与疏离,讲阿竹的坚持与梦想。人们都说,真正的友情,不应以身份地位论高低;真正的成功,源于不懈的努力和坚定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