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得,顾名思义,有舍有得。人们常喜欢用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样的话来权衡利弊,也就是所谓的值不值得。人们也会说,有舍才会有得,例如,晋代陶渊明放弃了彭山县令之职,醉心于恬静舒适的田园生活,创造了令人神往的桃花源,描绘出安居乐业的生活图景;郦道元放弃舒适安逸的生活,痴迷于风光秀丽的大好河山,踏遍了蜿蜒曲折的明川,铸就了地理巨著《水经注》,勾勒出祖国河山的旖旎风光;西汉司马迁放弃个人荣辱得失,潜心于真实史学资料的研读,完成了史学巨著《史记》,唱出了“无韵之离骚”;明代李时珍放弃做安逸的大夫,踏遍万水千山,尝遍各种药材,访遍个各个阶层人群,终于写成《本草纲目》。
当然舍得是要有原则和底线的,不能一味舍弃,也不能不分青红皂白随意舍弃。历史上周幽王为博得褒姒一笑,舍弃作为君主的信用和原则,终致国家灭亡;南唐后主李煜为奢靡生活所惑,舍弃作为国君的责任和义务,再多如春水般的忧愁也换不来自由和尊严;蜀国刘禅只知贪图享乐,舍弃身上的北定中原和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之责,终为司马懿擒获,并备受嘲笑“乐不思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是农民的舍与得;舍弃千变万化的游戏,学业终有所成,是学生的舍与得;“牺牲一个人,幸福千万家”,是军人的舍与得。在漫长的岁月中,品味舍得,品味别样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