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昨天晚上和闺蜜下班后,去我们常去的果林椰子鸡吃晚餐,正好遇上我们多年前认识的一个义工阿姨,于是一起就餐。
在就餐中,义工阿姨给我们讲了一个她朋友孩子的经历。
她朋友的孩子刚毕业,去了一家外企实习,和她一起的还有一同学。
实习期间,为了想争取转正,于是每天上班总是第一个到公司,下班也总是最晚一个离开公司。
而和她一起的那个同学,却每天都是准时准点上下班。
三个月后,她本以为自己可以稳超胜算,可转正通知书下来,却没有她的名字,反倒和她一起的那位同学得以转正了。
她百思不得其解,非常气愤。发了一条微信给他的上司:
90天的努力付出,虽已付之东流,但想了解原因,望告知!
她的上司看到后,回复了她和她同学的报告给她,然后并附上一句,你看完你和她的报告后,就会知道原因了。
她自己的那份报告,虽然字数不少,可内容却平平无奇,无鲜明之处。
与之相比,她同学的报告,虽然只有区区几百字,但是逻辑清晰,重点突出,让人一目了然。
看完她同学的报告后,她潸然泪目,明白了自己为什么没有被录取转正的原因了。
从那以后,她不管做任何事,不仅勤奋,且都要经过深思熟虑,认真思考后再做。
现在的她,虽然也是90后,但经过自己的努力,已经做到了公司最高层,完成了自己最初的梦想,我们身边的人都称赞她。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不是努力的程度,而是思维的深度。
2
没有深度思考,所有勤奋都是白搭。
这让我想起了懒蚂蚁效应:
日本北海道大学的进化生物研究小组曾经做过一个实验:
他们对三个分别由30只蚂蚁组成的黑蚁群进行追踪,以观察它们的分工情况。
结果发现,大多数蚂蚁都很勤快,清理蚁穴、搬运食物、照顾幼蚁,几乎没有停歇。
然而,有少部分蚂蚁却无所事事,终日在蚁群周围东张西望,从不工作。
生物学家把这少数蚂蚁叫做“懒蚂蚁”,并在它们身上做了标记。
有趣的是,当研究小组断绝掉蚁群的食物来源时,那些勤快的蚂蚁立马乱成了一团。
而“懒蚂蚁”们则不慌不忙,带领蚁群向新的食物源转移。
原来懒蚂蚁们不是懒,而是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侦察上。它们看起来游手好闲,但脑子里没有停止过思考。
所以,人在做事之前,要学会在行动之前先思考,才能确保自己的勤奋是有价值的。
就如自己写作一样,一旦想清楚自己要写什么内容之后,就要积极行动起来。
只想不做,是什么也得不到的,只行动不思考,也是白费功夫。
行动结合思考,才会一劳永逸。
一个人的思考深度,决定了他人生的高度。
始终记住下面三句话,我们不管做任何事,都会成功。
1.磨刀不误砍柴工。
2.不仅行为上要勤奋,大脑更要活跃思考。
3.不仅要精通战术,战略上更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最后,请点个赞,愿你我都不荒废自己的努力,让其变得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