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该吃早饭了,我走到儿子面前:“宝贝儿,要不要喝牛奶呢?是我帮你调还是你自己调?”话音未落,背后传来外婆的声音:“他今天怕是不要喝牛奶哦!”经外婆的提醒我一下子想起儿子昨晚还在拉肚子,今天确实不能喝牛奶。于是回了一句:“哦,对的,今天不要喝牛奶。”本以为这件小事就过了,可外婆显然并不打算结束,接着唠叨:“牛奶这些东西都是高蛋白的,喝了不消化......”不是都说了不喝了吗,我很不喜欢这种得寸进尺的叨叨,心里有些反感,但没做声,默默走开了。
吃早饭的时候,我从冰箱里拿出下稀饭的佐菜,一瓶萝卜干,一瓶虾皮。正吃着,坐在对面的外婆又叨开了:“这些东西你要吃多少就倒多少出来,像你这样一会儿拿出来解冻,一会儿又放回冰箱去,吃了肯定不好,你昨天早上就给娃娃吃了虾皮......”太啰嗦了,真烦!心里的厌恶升腾起来。但不想一大早就争吵,我还是忍着,一直没说话,低头吃饭。
几口扒完急急忙忙换鞋,准备出门。先生临走去到儿子房间关心拉肚子好了没有,外婆追到门口继续叨:“小P,你说娃娃今天是不是不能喝牛奶嘛?他妈妈还喊他喝牛奶。”这句话瞬间把我彻底点燃,我回过头去吼了一句:“我不是都已经说了不喝了得嘛!紧到说!”然后打开门冲了出去,受不了了,再待我怕是要发狂了。
心里憋屈,追上了前面走的先生,想找人倾吐一下:“唉,老妈那个嘴巴实在太烦了!”“咋了?”于是我把早上的细节呱啦呱啦讲给他听,本以为可以有个人接住我的感受,抚慰一下情绪,可是这家伙从头到尾只会说一个句式:“老年人嘛。淡定,淡定!”一连四五个淡定。“淡你个头!神经病!”我闭上鸟嘴,飞也似的再次逃离。
还好经过这些年的修炼,自我修复功力见长,很快我就平息下来,恢复理智。回忆整个过程,我开始思考几个问题:
1、外婆的这些行为背后是什么需要?是不是平时太少得到我们的认可,所以需要自我证明,需要价值感、存在感?
2、我在这个过程中的情绪按钮是什么?为什么那些话会让我如此反感,甚至勃然大怒。生气的背后是我有什么没被满足的期待?
3、怼了外婆后,其实我心里也挺难受的,因为在母亲看来,一定是女儿对她不敬不孝,她肯定会很伤心。我想跟她道歉,却又无法与她沟通内心的感受和想法。或者,我应该只为自己的态度道歉,这真有意义吗?我在有这些想法的时候是不是想要去讨好和取悦?
想了好久似乎也没有想到很好的答案,智慧的朋友们可以给我一点帮助吗?
最后再来说说先生的反应吧,这让我想起以前听说过的一个故事:妈妈和女儿在走路,妈妈不小心崴了脚,疼得坐在地上。女儿蹲下来看着妈妈说:“妈妈不疼,你要勇敢,你要坚强,站起来吧,你能做到的!”并且还很坚定的把手放在妈妈的肩膀上,鼓励她。妈妈欲哭无泪,不仅脚疼,内心更是震惊:我都已经疼得受不了了,你还说不疼,还叫我勇敢!可是女儿的话似乎也无可反驳。(这个故事里的妈妈和女儿像不像刚才的我和先生啊,呵呵。)后来妈妈回想起女儿小时候,每次她摔倒哭了,妈妈都会说:不疼不疼,乖乖不哭,真勇敢,自己站起来!后来慢慢的女儿真的就不哭了,并且她长大了还会用同样的方式“回馈”她的妈妈,女儿对自己和他人的感知能力就这样残忍的被关闭了。如果妈妈当年能接纳孩子的感受:宝贝哭了,刚才一定摔得很疼。甚至允许孩子哭一会儿,等孩子情绪平复了,再给予鼓励和引导。这样孩子就会保留对感受的觉察能力,不会认为疼、害怕、哭泣这些正常的感受和行为是不被允许的。她长大后,也才会对别人的感受有一份觉察和接纳,而不会只是冷冰冰的说你要勇敢,你要坚强。试想当妈妈痛得坐在地上时,女儿说:“妈妈你一定很疼很疼,你坐着休息一会儿,我陪着你。”这样妈妈肯定会觉得很温暖,不用女儿鼓励,等疼痛缓解后她自己会站起来的,这个时候理解接纳的疗愈能力远超任何的激励和打气。
好好审视一下我们自己吧,是否还保有对自己和他人的这份觉察能力?是否还能同理别人的感受?是否还能允许真实的表达?如果没有,赶紧想办法学习、练习,因为这项能力非常重要。如果我们自己是空心人,我们的孩子很有可能长大了也会是空心人。没有了心,没有了对世界的感知,我们所有的努力和奋斗将无从生根。补上生命的这一课既是对自己人生的负责,也是为人父母的一份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