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30号,我加班写作《相安还是相欢》一文,回到家已经8点过,饥肠辘辘,好在岳母把饭菜早都准备好了。我吃过晚饭,坐在沙发上准备看电视,结果人就感觉不对劲,很突然地,就感觉自己身体要垮了的感觉,极度衰竭。然后出一身冷汗,我勉强支撑着去床上躺着,想休息,但是一直就感觉特别冷,还睡不着。心里就感觉特别累,胸口也憋闷。因为我在2013年生病尝到过衰竭的感觉,所以倒也并不很恐惧。后半夜,迷迷糊糊还是睡着了。
十月一日,岳母带着儿子回乡下了,我一个人在家,筋疲力尽,内心焦灼,就找同学、朋友聊天。下午,一个朋友就带我出去玩了一下午。我心情好了些,但是全身依然没力气。第二天早上,我想了想,还是决定到三医院检查一下。当天精神要好一些,在医院里,医生叫我抽血查肝功、肾功、血常规。三个小时候,报告出来了。医生看了报告说,你这个报告基本都正常呀,除了血钾有点低。然后又问,你是不是最近饮食没有注意?我说应该是的。然后医生开了一点补钾的药,吩咐我改善饮食。
当天我心情大好,中午也吃了很多饭。本以为没事了。结果在后来陪家里人过节的时候,因为晚上散步时间过长的缘故,我出了满头大汗,紧接着全身发冷,人又开始虚弱无力。最后到了一个诊所,输了三天液。人才慢慢好转起来。
这次身体出问题,引起了我对人体机理及养生理念的全面反思。从2013年起,我已得过一次病,并学会了太极,坚持站桩,散步,平时规律作息,养成了良好的生活方式,自以为做得不错,没想到今年还是出了问题。以下是我最近反思总结的科学养生理念。
我们目前知道的养生理念大概有两种:一是以现代医学体系为基础的科学养生理念,二是以中医文化体系为基础的传统养生理念。这两种理念,我都有所接触、了解。历来中医西医都分成两派,学术界、网上争吵不休。但是存在即是道理,不然某一方早就消亡了。在我看来,西医更倚重科学技术的实证、量化,而中医更偏重传承几千年的经验。举例: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情况,病人身体状态很不好,但是在西医的理化指标检查下,又发觉一切正常或者基本正常,也就是西医无法解释;然后在中医这里,虽然重视呼吸,知道人需要呼吸提供能量,但是在过去不知道人们吸入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以及不知道血氧代谢的具体机制的。相当于来说,西医不能解释所有人体机能,而中医的经验论往往显得模糊、含混不清,缺乏确定性和量化的指标,也是有局限的。
虽然我们对人体机能的了解仍然有限,但是毕竟已经掌握了很多系统化的知识,也能服务于大众了。下面我按照自己的理解系统概述一下科学养生理念。
一、 生命在于运动之我辨
生命几亿年不断进化,形成了地球上繁杂庞大的生物体系,也形成了微生物、植物、动物三大体系。我们人作为动物中的最高等级,自诩为万物之灵。但仍不能脱离动物的基本属性。动物这种生命类型,必然是要“动”的。我把人体的运动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内在的动,比如心跳、血液流动、肠的蠕动、肺的扩张收缩运动,当然还包括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交换,也属于微观的运动。第二部分为外在的动,比如手的运动、脚的走动、跑动,身体的其他运动。人体靠着自身的内在自发运动加上外在的有意识运动(这个描述不精确,仅仅是个大意),完成一系列生理活动,从而保持生命活力。
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生命在于运动”,更多的恐怕是指有意识的四肢运动,作为运动保健的一种概念。但是我现在认为,说“生命在于运动”应该更多的是指人体的体内的自发运动,当然,外在的四肢运动也能激活、带动、提升人体的体内自发运动。
通过多年的对养生保健的观察对比,我以为,无论是针对体育健身的各种运动,还是泡脚、日光浴、按摩、汗蒸、沙浴其实目的就是促进人体的内部自我运动。就连打坐、站桩,本质上也是促进人体的内部自发运动。不是有句话嘛: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微动,微动不如不动。这里的不动其实是指人体内部的微观的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的理念是正确的,也是基本的人体科学,养生理念,但是最根本的,最主要的原理还是在于运动能促进、提高人体体内自发运动效率,从而提高人体代谢水平,加快机体营养代谢和组织修复的基本功能。
二、 能量供应与消耗
人体分头脑,脏腑,四肢三大部分,养生以脏腑为主。脏腑各器官是复合能量循环系统,饮食、血液、呼吸,互相调配、支持,一处受损,其他部位皆受牵连。凡事恰当为美,过则为灾。脏腑以充盈温暖为主,情志安和为宜。温暖适度为滋养,过冷过热,则为耗散;情志安然为宜,沉郁与躁狂皆不可取。
头部及四肢皆为耗能器官,头部消耗脑力,四肢消耗体力,脑力体力终归为脏腑气血所养。故身体弱者当惜脑力体力,一切度用,归于合宜二字。
高盐、高油脂的香肠、腊肉,是最容易加重消化负担的食物,尽量少吃。饮食度量很难拿捏,尤其晚餐,过少则能量不足,无法满足消耗和身体自我修复需求,过多则加重肠胃负担,造成次日身体不适。宜量少而精,不足再补。
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其实,脾胃在中医里是指整个消化系统的。人吃下食物才能维持生命运行、发展。
人吃下的食物,大部分供应即时需求,少部分存储起来作为后备。当人体处于饥饿状态时,身体就会动用储备能量,以维持机体运行。如果储备的能量得不到添加,就会越用越少,最后整个能量循环系统就会崩溃。
人体的能量循环系统,我以为就是食物+氧气,那么对应的系统就是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所以养生当中,如何合理高效运用合理的呼吸方式,提高摄氧量,以及如何高效选择食物,消化、吸收食物,合理补充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微量元素,都是最基本的要求。
同时,我们还要理解到,食物和氧气最终是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输送到全身的各个组织器官的。这里还有一个理论很重要,也就是血液里的营养是最终通过毛细血管来最终跟组织器官进行营养交换和代谢的,这个代谢可以叫做微循环。我看过网络大神杨神经的文章,虽然此人理论被人讥讽为伪科学,但是我觉得他对中医理论,人体机理,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而且不拘泥于前人。他认为,血管内称之为中医的“血”,血管外称之为中医的“气”,我仔细琢磨,感觉很有道理。血液属于滋养系统,通过毛细血管给组织器官、肌肉组织供给能量,让那些组织器官、肌肉组织有“力气”工作,然后再把废物、垃圾代谢回血液,我觉得这个理解是比较合理的。不象传统中医说的血升华成气,气凝结成血那么抽象,而且感觉很难理解。
这一段我主要阐述了我所理解的人体能量供应和消耗系统的基本原理。总之,人的能量来源是氧气、食物、水,然后通过人体的消化系统以血液的方式输送给人体各组织器官,其次便是血液与组织器官的微循环的原理。
能量供应这一部分,其实应该属于营养学,我在这里就不再深入讨论。
三、 养生就是保持节律
所有的动物经过亿万年的进化,都具备了适合动物生存的机能。而动物一生都是在运动中生存的。而人类因为产生了社会,产生了现代文明,产生了社会分工,加之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所以当今的人类很多时候已经脱离了远古时代的以动为主的生活方式,而变得慵懒起来。这就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人体机能的下降。
我前面说了。人体的运动决定了人体的机能是否旺盛。人体经过亿万年的进化,已经进化得相当合理。人体内部的运动强度本来也是动态的,不可能一直保持高速状态或者一直保持低速状态。高速对应着高能耗,低速对应着低能耗。高能耗用于工作、获取食物,应对危机;低能耗用于组织器官的能量补充,组织器官的自我修复。所以我们人体必须要顺应这个进化过来的生理特性,虽然现代人类已经不可能过着远古时代的那种高能耗+低能耗的生活方式,但是我们仍然要尽量顺应这个特性。
现代人类的生活方式更加复杂,有各种娱乐活动、体力活动、脑力活动,并且还有远古人类没有的夜生活,从这一点来说,现代人的能耗应该是高于远古人类的水平的。但是在身体运动上,却严重缺乏体力的运动。
现代人,既严重缺乏运动,又严重缺乏休息,或者说没有保持合理的规律性的运动+休息方式。再或者,要么就是运动过度,透支能量,透支健康,要么就是不愿意规律休息,喜欢熬夜,最后让组织器官得不到很好的能量补充和修复,从而损害健康。
我的父亲76了,现在身体很好。他在农村生活,还在做一些农活,饭量比我们还好,还抽烟喝酒,晚上早早睡觉。他从来没有学什么养生知识,也不吃什么保健品。我就从中感悟,为什么我们学了那么多养生知识,身体还不如他?
古人说,大道至简,真正的养生之道也许就是吃好、睡好、运动好,一切恰到好处。
四、 养生到底该听谁的?
这个问题,也许你问一百个专家,大概都不一样。有运动派、有中医派、情绪派、信仰派、西医派、足疗派、红外线派、磁疗派、微量元素派,补药派……名目繁多的养生理念,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到底谁是谁非呢?
在人们没有彻底搞明白人体机理的情况下,上述那些手段似乎都有道理,也都有其各自拥趸。我从2013年开始,学习太极拳,还跟人学了站桩,坚持几年来,感觉身体还是保养得不错。今年国庆这个事,缘起于我受到很多养生鸡汤的误导,说是“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饱,晚上要吃少”,尤其是晚上,少吃饭可以让肠胃得到休息,有助于第二天神清气爽,精力饱满。我也做过实验,证明晚上吃少确实肠胃比较轻松。而且我认识的林市长多年来坚持晚上不吃饭,只吃一个苹果,多年来身体非常健壮。于是我就开始模仿,经常晚上就吃一个泡面。坚持了几个月,没想到身体就在国庆就垮了。
在这之后,我痛定思痛,我就翻营养学书籍,我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一书中,看到中国营养学会的专家推荐的三餐定量比例为:早餐:25%-30%,午餐30%-40%,晚餐30%-40%。也就是晚餐实际上应该跟中餐差不多的量。在《人与食物的健康配方》一书中,作者提到,按食量分配,早、中、晚三餐的比例为3:4:3。如此看来,晚餐要吃少,并没有科学依据。
有朋友告诉我,晚餐少吃应该是中医理论,而中医理论是基于几千年前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而来的,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上没有电灯,所以吃过晚饭就早早睡觉,能量消耗也少。加上那个时候粮食不像现在这么充足,在晚上休息的时候,自然要少吃饭。而现代生活夜生活繁多,很多人还要娱乐、学习,加班,能量消耗很大。而且从中午到睡觉时间很长,所以,晚上应该要吃饱,特殊情况下吃点夜宵也是可以的。养生理论说,晚上吃少,减轻肠胃负担,本来也是有道理的,只不过,这个吃少,没有定量推荐,而且个体差异很大,所以象我这笨人就误入歧途,上了一个大当。
我还有一个朋友告诉我,说其实不要那么机械,他说西方人的三餐比例为4:2:4,他说他就是这样的,因为他经常要写稿子,凌晨一两点才睡觉。如果晚上吃得少,就根本没法工作。而且他说,你看,我身体没问题,挺好的,精神也不错啊。
所以,很多养生理论,还是不要偏听偏信。要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来决定。
此次我痛定思痛,对人体机能及养生理念全部复盘,进行了深入反思和学习,自认为有了更全面和透彻的了解。但是尚不敢说掌握了所有知识。
谨以此文,献给众多关注养生的人们,以资借鉴。错误纰漏,在所难免,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