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去看展的时候,碰到了策展人带着大家转。对于李锦沛这个名字实在不熟,但细看过展之后,才知道原来,他参与过北大、中山陵等建筑项目,在国内建筑界也颇有名气,现在纽约华埠的不少老楼牌坊也都有他的作品。
李锦沛1900年生在纽约华埠Mott Street,父亲是在华埠颇有名望的商贾。小时候是童子军。建筑教育包括Pratt Institute,MIT,Columbia Beaux-Art Institute。因为庚子赔款,许多中国年轻人来美留学学习建筑,李和他们一样,都属于中国建筑业的职业化浪潮中的一员。
他先是在纽约,为Murphy McGill & Hamlin工作,参与画北大校园的设计图,在1923年,他来到中国,当时因为传教士在中国很活跃,有许多建筑需求,他得到一个YMCA基督教青年会的工作,开始负责YMCA在中国不同地方的建筑项目。
1927年中国建筑师协会(Chinese Society of Architects)在上海成立,他也在上海拿下执业执照。20-30年代,他的中西结合的建筑设计风格也开始显现。(比如典型的中国式屋顶、飞檐等)李被视为是中国职业化的第一代建筑设计师。
抗战期间李家并未离开,但在战争中被没收了房产,还遭遇监禁,1942年找到教职,1945年回到美国,就没有再能回中国。
回美国之后,他的建筑风格变为国际现代主义,成为四四方方的极简主义,但49年后,因为唐人街支持国民党,不希望与中国苏式建筑一致,再度回归中西合璧风格。51年起房管局工作,(发现他跟纽约市政规划的大佬Robert Moses还一起工作过),参与华埠改造计划。虽然中华公所(CCBA)和安良工商会(On Leong Tong)都是他的构思和设计,但最后署名不是他。
李除了工作之外,也自己接活,展览上有一张平放的Chinatown地图,现在仍有很多疑似他作品,还未确认的建筑。这些建筑,在华埠的贵族化浪潮中,艰难生存。如果不能成为landmark,就可能会像他建的金都剧场等建筑一样面临被拆掉的危险。
据策展人说,李家后人会把他生前的设计画稿都捐赠给MOCA,他们家族和MOCA也正在积极寻找资源和资金希望能够保留李锦沛在Chinatown的这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