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学习薛兆丰的经济学,在学习货币成本不等同于全部成本时很受感触,大部分人在计算成本时往往只是关注在货币成本上,也就是看得见的成本(价钱),而对于一些看不见的比如服务、质量、时间往往都不能计算到成本中。
巴斯夏《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和洋哥写的《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大体也是这个意思,和心理学中的透过现象看本质有异曲同工之妙。看不见的也好,看不到本质也好,造成这种行为的根本原因就是目光的狭隘和不冷静。
1.目光的狭隘,由于人们对于看待事物的不够深入,往往基于表面,很容易忽略了隐藏的代价和成本,这需要我们长期不断的学习和思考,来扩大自己的眼界、加深自己思考的深度从而来更多的去发现背后隐藏的成本和动机。
2.人的本质是感性的、自恋的,在看待事物的时候尤其是关乎到自己利益的时候,人们往往不能够冷静,过于感性就会不能理智,不能客观全面的来思考问题,而且人生来就是自恋的,往往自认为自己的想法就是正确的,缺少对元认知思维的感知。
越是富有的人,在消费的时候被宰的感觉体验越强烈,出于感性的认知,人们往往认为有钱人肯定不会斤斤计较,所以在他们消费时多要一点肯定不会在乎,那么富豪在消费的时候就不自觉的会认为自己也会是那个被宰的对象,而且出于自恋的需求,也就是我是对的,对于自己的观点给予认可,从而不能再有效的或者是客观的去评估产品背后隐藏的价值。
如何才能看见那些原本看不见的东西呢?
科斯定律 :在交易费用为零或者足够低的情况下,无论资源最初的主人是谁,资源最终都会流到最有价值的用途上去。用大白话来讲就是“谁用的好就归谁”。
罗纳德.科斯在论证自己的理论时用的最成功的假设就是将对立的双方在不发生交易费用的前提下换到同一位置上,就是把别人家牛吃了自己家小麦转变成了自己家的牛吃了自己的小麦,最终我们会根据牛吃小麦带来的益处和小麦的损失做对比和行动,最终我们的选择肯定会是让效益最大化的决定。
科斯定律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社会资源的内耗,个人认为换位思考是将科斯定律演化成了极致,也就是将本位换成了对位,从本质上讲还是增加了总资源的内耗,所以在未来生活工作中将部分的换位思考改变成本位思考,就减少了看待事物的对立性和内耗。
(题目和内容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哈哈。《薛兆丰经济学》中有一段是写药品的价格-特殊的中间商现象,本来自己是做药的,看到后有感触的是这一部分,想写一下药品为什么这么贵,结果写来写去背景和理解还没写完,就把真正的题目中要表达的内容留在下一篇文章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