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所写的这一些,只为了给自己一个交代。不到最后一刻,我不说,我没法做到。
《两天里创造的奇迹》,指的是我去送教送培的真实情景。
我要说的是,每一个认真教书的人都是令人尊敬的。但是,教育,除了认真,还需要科学与艺术。而这种科学与艺术,才是做为教育者应该一辈子追求的。
我作为一个教育者,渺小如尘埃。写下这些,既是给自己的一次总结,也希望能多少给别人一点启发。
这次送教送培,我选择了《送你一束花》,选择的理由是挑战性最大。
当我费劲所有边边角角时间,终于备出课来。我发现,孩子会发言,愿动脑最重要。
我在学校里试上两次。第一次是借班上课,梳理思路的,我更确信,孩子有一种放松的状态,能够发言最重要。
第二次,在自己班里上,知根知底的,课上得顺是正常的。
我开始了解送教课的班级。电话中,一位老教师的声音,让我感觉他的认真与一丝不苟。但是他说,孩子懒,不爱读书,读书不好,上课不爱回答。
像这样的班级我遇到的可不止一次。我知道有时候,我有回天之力,有时候却没有。一次上《小露珠》,直到下课最后一分钟,孩子们读的还是“小露珠,起得dé早”,一次上《特殊的考试》,整节课,我都在不遗余力地引导孩子举手读书或回答并不一定是有难度的问题。
我当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么扎扎实实地读下来,导下来。但是,课堂预设的精彩没法呈现总是遗憾,因为是送培课。如果能够更充分地了解学生,如果需要,我还可以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当然,如果孩子可以被调动,也许可以创造奇迹。
带着这样的目的,我在上课前一天去熟悉了班级。走进教师,同学们用一双双黑亮的眼睛看着我,看着我,沉默,好奇。
我接连说了好几句话,基本没人理我。我说:“做老师都有这样的本领,只看一眼,就能猜出你们平时是怎么上课的。肯定是老师讲,你们记,基本不读书不回答的对不对?”
同学们就笑起来。
接下来就好办了。我给他们讲故事,讲“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故事,讲我的班级里的故事,讲我班同学上课时不爱发言,我于是说“读书不思考,不如回家睡大觉”。
有故事垫底以后,学生和我亲近了,心底里的积极性也被激发出来了。于是请同学们读书,没人举手。读一句话就行,终于有人举手。朗读带着一种刻意的拉长与四声变调。于是,指导朗读,提出“不添不漏不破”的要求。
这节课最后,学生带回两项任务。第一项:找播音员(借助手机或电脑上的范读)学朗读。第二项,预习不能只是做搬运工,要记在脑子里。
第二天正式上课。课前几分钟,与学生聊天。问他们,记得我昨天说过的话吗?
三个孩子举手,说出的三句话是“不用扬鞭自奋蹄”“读书不思考,不如回家睡大觉”“读书要做到不添不漏不破”。我有让全班同学说,这三句话基本都记得。可见,正能量的东西是有魅力的,是能够走心的。
接下来的上课,顺利而又惊喜。
惊喜体现在以下几点:
很难的多音字被他们解决了。我在本班上课时,大部分同学都认为“她从平衡木上打着旋儿跌在垫子上时”句子中的“旋”错读成“xuán”,这一班同学,却笃定地读成“xuàn”,可见我昨天的稍作提示“有一个多音字很难很难,基本没有人可以读对”,促使他们去思考与查找了。
朗读基本可以做到自然了。这也是最让我惊讶的。上课刚开始,全班读课题时是拖拉的,可是,伴随我的手的指挥,他们就读得干脆有活力了。接下来的整体朗读,都能保持这样的状态。课上叫起许多孩子读书,每个人的朗读与昨天相比,都有着天壤之别——没有一个人是拿腔捏调地读!
理解失败者运动员的心理活动是难点,他们做到了。我的上课思路是从送花的情节切入,提出疑问:只是一束花,为什么会让女运动员泪流满面?从而理解送花给失败者的伟大意义。理解女运动员失败后的沮丧绝望无助孤独,才能很好地理解鲜花送给失败者的意义。没想到,老师与学生能够那样完美地配合。孩子们到位地说出了女运动员的想法。用事实证明了他们会思考,能回答。
值得一提的是,课上到最高潮处——引导孩子理解女服务员说的话时,下课铃声响了。我征求孩子的意见:接着上还是下课?如果接着上可能要拖挺久的时间,然后让孩子们举手决定。齐刷刷的手,还有响亮的喊声:“上!“”
与这一班孩子的接触,只有两天,确切地说,是两节课!当孩子们下课时一个个从我身边走过,跟我说再见,问我什么时候能再给他们上课中,我感受到,我确实送给他们什么东西了。我的送教下乡是些许意义的。
其实,他们送给我的东西更多。我从他们身上知道了什么叫“奇迹”,什么叫“教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