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宇吃着披萨,嘴里还说:“我就是想不明白一件事。”看到大家投过来询问的目光,他接着说道:“今天面试的好几个人看简历都工作四五年了,也一直在做软件开发,可为什么连一些基本的编程知识都搞不清楚?刚才有个人,我让他解释一下面向对象里面多态的概念,结果他说却是类的封装和继承。问他抽象类是做什么用的,也解释地牛头不对马嘴。真不知道他平时都是怎么干活的。”
吴不凡喝了一口苏打水:“小曾的这个问题很好。其实大家看着都是在工作,但效果却完全不同,为什么呢?有的人只求完成工作,至于质量是不是好,能不能有办法做得更好,却不愿意多花一点心思。但是有些人就不同,他会想尽各种办法把事情做好,而且还要精益求精,因此他也会花很多的时间去钻研去学习新的技术和方法。这两种人一开始水平可能差不多,时间一久,工作的效果和能力的差异会变得非常大。”
他指了指曾祥宇:“就像小曾说的,有些人工作了四五年,可能还没有的人干了两年甚至一年的能力强。人和人的差别就是可以这么大,而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有没有用心。”
这话除了讲道理,还是隐含地在夸曾祥宇。他羞涩地挠挠头:“我发现能力强的人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思路很清晰,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对自己所做的工作、所用的技术都了解地很透彻。借用武侠小说里的说法,练功或者比武的时候都要做到‘灵台清明’。我觉得这点很重要。”
吴不凡大笑:“‘灵台清明’,这个词用得好。每个真正要把工作做好的人,必须要做到‘灵台清明’。小曾能从武侠小说里悟出这些道理,不简单啊!”
杜鹃和张海涛眼光一碰,感觉领导今天明显话比较多,对于曾祥宇一个普偶通通的新人能讲这么多话说这么多道理,包容他粗鄙的行为,这在平时是很少见到的。
两个人的心里同时冒出一个词:器重。
秦佳仪一面为曾祥宇高兴,一面又有些酸酸的。论经验、论能力、论态度,她都不比曾祥宇差,怎么领导就不跟她说这些话呢?
曾祥宇被领导夸赞的得意没有持续多久就受到了打击,这打击来自张海涛和秦佳仪。
在一次评审会上,项目组分别对曾祥宇和秦佳仪负责的功能模块相关的设计文档进行了讨论。曾祥宇平时醉心于写代码,在文档上所花的心思相对较少,他觉得重要的是把软件做好,文档只是用来应付检查的,花太多时间在上面有些浪费。
这次评审会由张海涛亲自主持,过程中他对秦佳仪的设计文档赞赏有加,因为她除了文字描述之外,还配了很多的用例图,交互图,类图等进行辅助说明。整个文档叙述清晰明了,配图相得益彰,看起来相当专业。
而曾祥宇的文档整篇都是文字,还有一些拷贝的代码片段,不仅枯燥冗长,理解起来也很吃力。
尤其是中间很多措辞都显得太过口语化,比如在他的文档里有一段说明:“客户的要求是:对我们程序的访问需要支持网页方式,就是用户可以通过某个安装了浏览器的电脑登录,并对系统进行操作。”
秦佳仪的模块有类似的需求,而她给出的描述是:“根据客户需求,传统的C/S模式已无法满足要求,需采用更加先进的B/S模式进行开发,以便用户可以在任何连接到局域网的PC机或者笔记本上通过浏览器登录并操作系统。”
意思差不多,但不同的措辞呈现出的专业性及效果却有天壤之别。张海涛甚至开玩笑似的调侃曾祥宇:“你的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吗?”
张海涛最后还强调,文档的编写其实是一个对自己开发思路进行的整理的过程,因此每个人都要重视文档的编写。内部使用的文档技术性都比较强,对于知识的记录和传递非常重要,不能敷衍了事。
更何况还有一些文档是要给客户看的,在保证信息准确清晰的基础上必须体现出专业性,因此更不能掉以轻心,否则可能对双方后面的合作都会产生不可预知的影响。
曾祥宇第一次觉得无地自容,原来工作能力不是只有写代码,还有很多重要的东西自己还没有掌握。他之前还嘲笑别人脑子不清楚,现在看来,自己并不比人家强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