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阳腔,是古老的戏曲声腔,属于南戏高腔体系,兴起于明代嘉靖(1522年-1568年)年间,发源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又称池州调,因其流行于徽州、池州等地,故又称“徽池雅调”。
安徽省青阳县历史悠久,山川秀美,拥有百戏杂陈、兼容并包的生态环境。境内九华山是佛教地藏王菩萨道场,据古籍记载,每逢宗教节日,全山上下竞相搬演以彰显孝道、劝人行善的宗教戏剧目连戏,为一时盛事。
青阳腔演唱时一般只用鼓、锣等伴奏而不用管弦,独唱与帮腔结合,一唱众和,在弋阳腔的基础上,创立了“滚调”。“滚调”是一种近似流水板的唱法,即在曲前、曲中、曲尾,另加五言、七言诗句,或惯用成语、谚语等,夹在其中滚唱。
“明万历年间,青阳腔不仅在徽州、池州等地逐渐取代弋阳腔和余姚腔,还影响了昆曲的发展。”著名新闻人、书法家、久居北京的安徽籍作家淮君总编辑说,青阳腔通俗晓畅的词曲和一唱众和的演出形式受到普通民众的喜爱,发展势头和受欢迎程度一度超过昆山腔。
明隆庆年间,青阳腔不仅吸引了众多观众,还引起当时出版商的极大兴趣。他们把青阳腔与昆曲剧本合编,署上“时调青昆”“昆池新调”等名目。
明末清初,青阳腔虽然在青阳一带活动较少,但它流传到岳西、怀宁、歙县和南陵等地,岳西高腔、怀宁夫子戏、皖南各路目连戏等都是它的后裔。
可以肯定地说,青阳腔哺育了徽调,并为黄梅戏提供了丰厚的滋养:黄梅戏从青阳腔移植了《织锦记》《同窗记》《罗帕记》等经典剧目,并吸收它的唱腔,借鉴其唱法,如梁山伯哭灵时唱的高腔和《戏牡丹》《何氏劝姑》中的滚唱等。
2006年5月20日,青阳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关链接:
明朝初年,南戏四大声腔先后在徽州、池州等地传播并流行。当地艺人将南戏声腔与多种民间艺术形式融为一炉,产生徽州腔、太平腔、青阳腔等众多新的声腔艺术,其中被誉为“海内时尚滚调”的青阳腔无疑是万历前后流传最为广泛、影响最为深远的戏曲声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