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落尽,洗尽铅华
记得多年前听过夏敏老师的一场示范课,大家都翘首以待大家的风范,文章选的是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文章节选部分很长。夏敏老师先问了学生读了没有,学生说没有。夏敏老师就说:你们先阅读文章吧。这篇文章读下来,就接近半个小时。夏敏老师几乎没有讲到什么,就结束。期待大师教学的课堂风采,转眼就成了泡影。但是我却从中获益良多,一场公开课,既是一名教师的教学素养展示课,也应该是学生扎扎实实有收获的课。由此我想到了刘衍衍老师上的公开课,但从观赏性上来说,没有公开课的亮点纷呈、也未能看到教师精彩的展示。
可是我还是觉得小姑娘的课,让我颇有感受。首先刘衍衍老师有创新的见解和总结,她自己总结了古文翻译的“361”方法,先不说方法是否科学,但是这种独立的见解已经难能可贵。通过自己教学中的知识,梳理出来自己的见解,能将零碎的知识形成理论,这已经是一种进步。作为教师更应该通过学习,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这也是从一个教书匠走向大师的必由之路。
其次,刘衍衍在课堂教学中,教会了学生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古文翻译一直是一个高考难点,从刘衍衍教师的教学课堂来看,学生基本形成的自己翻阅字典和回归文本的能力。这也和衍衍教师平常教学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关。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中,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解决问题。这一点,我也很佩服。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一遇到学生有不会的问题,就会着急于是选择主动告诉学生。这种授人以鱼的能力显然不如授人以渔。这里先不论她的时间设置是否科学,但是这种在公开课上,给出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解决问题,更是体现了教师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理念。
第三,刘衍衍教师三个环节的设计,很有梯度。先让学生翻阅字典、讨论翻译,到最后的不用字典,独立翻译。环节的设计也体现了刘衍衍教师的用心。问题由易到难,逐层推进。
另外,作为自己的困惑,我也放在这里。刘衍衍老师通过选文的翻译,让学生概括出了“361”,但是我想知道的是,我如何才能知道它是“6”呢。另外讲到“意译”,刘衍衍教师说古文翻译应该是“直译”结合“意译”,遇到直译文理不通时,应该选择意译。我觉得是不是可以考虑具体梳理一下,有那些具体情况,需要“意译”,否则学生依然会翻译不精准。最后,环节8分钟设计的问题,我不太明白,这八分钟,是在梳理选文全段,还是具体的两个翻译句。为什么安排的都是8分钟,这样固定的时间设计的理由是什么……当然我觉得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临时调控课堂的节奏,我觉得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一堂公开课,对讲课教师来说,确实是一次磨砺,但也是一次成长。刘衍衍教师的课朴朴素素、不事雕琢,繁花落尽,洗去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