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字鹏举,宋朝爱国名将,民族英雄。北宋时期相州汤阴军人(今河南安阳市汤阴县),生于西元1103年,卒于西元1142年。少年时随周同学习骑射,能左右开弓。不久周同故去,又随陈广学习兵器,善使双锏,能开三百宋斤强弓,且精通兵法。
岳飞一辈子四次从军,第一次是20岁时,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童贯征辽失利后,河北官员刘韐于真定府(河北正定县)招募“敢战士”以御辽(一说是为征辽)。岳飞应征入伍后,被分配至有宋以来唯一一支以将领姓氏命名的地方武装折家军内。(即小说《杨家将》中佘太君娘家的武装,因该武装原隶属于北汉势力,北汉消亡后,和赵匡胤达成和解,世袭据北疆拒辽,对朝廷听调不听宣,是两宋期间唯一一支不受朝廷分封节制且不受朝廷供养的民间武装组织,史称折家军。)岳飞入伍后,杀敌奋勇,不久升任小队长,同年其父岳和病故,岳飞辞军回家守制。第二次宣和六年(1124年),河北等路发生水灾,岳家生计艰难,岳飞为了谋生,又到河东路平定军(山西平定县)投戎,被擢为偏校。宣和七年(1125年),金联宋灭辽之后,撕毁海上盟约,大举进攻宋地,岳飞随种师中驰援太原,在榆次与金军遭遇,钟师中阵亡,宋军被围,岳飞随张俊突围后,又回老家务农。靖康元年,金军二度攻宋,太原失守,金军直逼北宋都城汴京,相州城里,武翼大夫刘浩负责招募义士,收编溃兵。从平定军突围回到家乡的岳飞目睹了金人入侵后人民惨遭杀戮、奴役的情形,心中愤慨,意欲投军,又担忧老母年迈,妻儿力弱,在兵乱中难保安全。岳母姚氏是位深明大义的妇女,积极勉励岳飞“从戎报国”,还为岳飞后背刺上“尽忠报国(后世演义为‘精忠报国’)”四字为训。随后岳飞第三次从军,靖康二年,岳飞随刘浩投奔时任北路兵马大元帅的康王赵构,被派遣随副元帅宗泽驰援汴京。期间岳飞因与上司王疏意见不合,自行率所部三百余人入太行山打游击,致使刘浩所部偏将纷纷学样脱离,造成在李纲,宗泽,钟师道三将达成唯一共识,乘北归金军渡黄河时,半渡击之抢回二帝的计划因无兵可调而落空流产。后岳飞率部重投宗泽得到宗泽谅解,为岳飞申报军功升迁为武翼郎。同年康王在宋时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南宋开始,岳飞上书赵构:“陛下已登大宝,社稷有主,已足伐敌之谋。而勤王之师日集,彼方谓吾素弱,宜乘其怠击之。黄潜善、汪伯彦辈不能承圣意恢复,奉车驾日益南,恐不足系中原之望。臣愿陛下乘敌穴未固,亲率六军北渡,则将士作气,中原可复。”由于当时宋高宗赵构只想逃命,便以“小臣越职,非所宜言”八字批语回复驳回,并且算上岳飞拥兵自立的旧账,把岳飞革除军职、军籍,逐出军营。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八月,岳飞渡河北上,奔赴抗金前线——北京大名府,经过河北西路招抚使干办公事赵九龄推荐,会见了当时“声满河朔”,正多方收揽英才抗金的招抚使张所。这是他第四次从军。张所知悉岳飞的遭遇后,十分同情,便留他在“帐前使唤”。分隶于名将王彦部下。在此期间,岳飞再一次和上司意见不合,离开王彦率部进太行山打游击去了。宗泽闻听消息,出于爱惜人才的原因,请旨征调岳飞去巩义看守皇陵,这也算是岳飞第一次独立领受了一项任务。建炎二年金军再次大举南攻,宗泽一边上疏奏请重用岳飞,一边书信给当时赵构最信任的王渊请求推荐岳飞,一向任人唯贤的王渊看了宗泽的推荐信,当然十分喜爱岳飞,于是在向宋高宗大力推荐韩世忠的同时也大力推荐起用岳飞,不久岳飞受命随杜充驻守东京开封,由于杜充狭隘贪生,不久放弃开封南逃建康,同年冬在金军意欲渡江时又放弃建康南逃。金军第二年从马鞍山渡江,一路势如破竹直逼杭州,经历了苗刘兵变失去了王渊庇护的赵构犹如惊弓之鸟,一边在张俊的扈驾下逃亡越州,一边以蜡丸招征召已经病重的宗泽为扫北元帅抵抗金军。宗泽上任不久病故,文官张浚继任,自此宋军再无统一指挥的大将军,渐渐形成了刘光世、张俊、韩世忠、岳飞四军分抗的局面。建炎四年初春,金军袭扰宜兴,宜兴县令紧急统筹钱粮,入隔壁的广德军恳请收复建康后在广德驻军的岳飞入宜,岳飞随即移师再度进入宜兴,驻军张渚太华一线,清逐宜兴的金军流寇,不久在宜兴迎娶了第二任妻子,并生下了岳霆,岳震等后代。自此岳飞开始深受赵构的信任,凡临军国大事必与岳飞、韩世忠二人商议。绍兴四年岳飞收复襄阳六郡,更加受到赵构的信任和器重,封岳飞为开国公,一品武官郎。并把鄂州封给岳飞当食邑,三镇节度使,成为有宋以来最年轻的三镇节度使。绍兴五年,岳飞受命平定洞庭湖杨幺叛乱,后又一路向南,平定苗民叛乱收服苗将杨再兴,平定贵州、广西农民暴乱,几度北伐击溃伪齐汉奸军队南侵。此时岳飞统领的兵马已经多达3万余众,除韩世忠、张俊所部,其余兵马都归岳飞节制,赵构对岳飞的信任和圣眷已经仅次于韩世忠,在其余大臣之上,不光军国大事找岳飞商议,一些后宫家事有时也会让岳飞出主意,恰恰在这件事上岳飞犯了一个低级错误。
绍兴七年(1137年)二月,岳飞奉诏入朝觐见高宗赵构,其间曾与高宗作《良马对》,后又扈从赵构至建康,岳飞的官职也升至荆湖北路、京西南路宣抚使兼营田大使。一日赵构把岳飞召至“寝阁”,向飞授命说:“中兴之事,朕一以委卿。”准备将刘光世所部王德、郦琼等兵马五万余人隶属于岳飞。这是朝廷因刘光世在淮上之役希图换防避战,退军当涂几误大事,被剥夺兵柄后作出的措置。
岳飞见部队行将扩充,收复中原有望,心情异常激动,便亲手写成一道《乞出师札子》。岳飞陈述了自己恢复中原的规划,而且此时已不再提及迎还“二圣”或者“渊圣(宋钦宗)”之事,只将钦宗包括在“天眷”之中。此事遭到了时任右相兼枢密院主使张浚的极力反对,原因是宗泽临终给继任张浚的遗书上交代,岳飞年轻有为,却多有负气之行,需体贴而用。翻译成白话就是岳飞本事很大,但是脾气不好,动不动就会离家出走,需要哄着点用。张浚因担心岳飞拥兵过多会不听调度,擅自进退反而毁了前途,想把刘光世所部收归枢密院,然后调配给岳飞使用,这样一来,按照宋时的军队制度,岳飞想要调度这支部队,就需要枢密院的文札和印信,对岳飞就有了牵制作用,原本也算是两全之策,哪里知道岳飞一听此事,立马辞职,不等朝廷回复便挂印去了鄂州耕田。赵构得知后,多次亲写书信劝归岳飞,岳飞回来后即受到了张俊的挑唆,和张俊一起上疏驳倒张浚的北伐奏章,导致张浚罢相。而张俊的目的是为了协助赵墈复相,没想到赵墈志大才疏,复相后没几个月便难以应对,于是就便宜了因吹牛而被贬放的温州知府的秦桧,赵构召回了秦桧担任宰相,秦桧以为是张俊和岳飞功劳,自然感激,没多久有人告知了他张俊协助赵墈复相的事实,于是秦桧开始怨恨张岳二人,但是张俊圣眷太隆,咬他不动,于是便处心积虑开始寻找机会针对岳飞。
绍兴八年,金人放话要放回宋钦宗的儿子,赵构闻听后急忙召回在鄂州屯兵的岳飞商议,岳飞担心朝廷里有人拿世子做文章,动摇宋高宗的地位,于是力劝宋高宗立干儿子赵眘为太子,赵昚原本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后裔,立他为太子就存在几个问题,1,等于承认了春秋正盛的赵构无生育能力,这在当时来说,几乎就是指着一个男人的鼻子骂他是太监。2,一旦赵昚继位就等于还政于大房,等于要赵构承认自己是末代之君。这两个问题,对于赵构的伤害和侮辱都是超级的,但是岳飞就这么木讷的当面提出来了,提了也就罢了,还喋喋不休地不停论证自己的观点正确,意图说服赵构接受,当然,迫于形势的无奈和岳飞的不停劝说,赵构最后采纳了岳飞的建议,朝议通过了立赵昚为太子,便是后来的宋孝宗。自此心里对岳飞存下了芥蒂,尽管还要倚仗岳飞的军事,但是却对他再也不再信任。
绍兴十一年四月,韩世忠、张俊、岳飞被同时削夺兵权,授韩世忠、张俊枢密院正使,岳飞枢密院副使,岳飞再一次擅自挂印离岗,去鄂州(今江西庐山)闲居,在此同时秦桧授意心腹万俟卨、罗汝楫弹劾,诬蔑岳飞援淮西“逗留不进”、主张“弃守山阳(楚州)”,要求免除岳飞枢密副使之职。八月九日,岳飞被罢枢密副使,充“万寿观使”的闲职,而此时岳飞已经在鄂州修身养性多日,未做理会。不久岳飞部将王贵因军饷未及时分发而率部哗变,张宪镇压后将人送至枢密院查办,由于岳飞不在,交由张俊审理。秦桧趁机买通张俊,让张俊授意王贵诬告岳飞谋反。张俊随即提审王贵,授意他诬告岳飞谋反,两人一拍即合,罗织岳飞罪证,先是诬陷张宪勾结岳云谋反,先行逮捕了岳云和张宪,严刑拷打多次,未获只字片言,后又网罗说岳飞在本部自比太祖三十建节,有谋反意图。随后用记诓岳飞进京后下狱,随后在殿审时,韩世忠几次从椅子上站起来为岳飞辩护,并要求秦桧拿出岳飞攀比太祖的证据,秦桧被问的满头大汗,喃喃自语:“莫须有,莫须有。”最后这条罪名被高宗废弃。以用公无度,延发军饷为由,于当年除夕赐死狱中,岳飞临死前挥笔写下“天道昭昭,天道昭昭”八字绝笔,慷慨赴死。第二日岳云、张宪被处死。
纵观中兴四将,唯岳飞战功最高,却下场最惨。仔细分析岳飞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太过刚直自负,不知变通且愚忠愚正。在他之前几十年,和他被一样确定同样罪刑的藤子京只是被从延安府贬谪到了巴陵郡,几乎只是一个等位平移。而岳飞却遭遇如此惨景,一来是得罪了最高权力,二来是自己太过刚烈,不懂体恤拉拢下属,藤子京在临罚时把所有罪名一个人担了下来,被他撇清的人纷纷上折子保他。而岳飞致死不认罪,造成下属个个自危,连称他为弟的牛皋都不得不写检举折子自保,可谓到了四面楚歌的境地,一个韩世忠即便在厉害也是无法保他周全的。所以一个人本事再大,脾气一定要好,千万不要动不动就摔砂锅,地球离开你停不下来,而你离了地球却只有万条死路等着你,更不要去插手他人的家事,尤其是继承权,针对人时一定要三思再三思,很可能被你痛恨的那个人,是可以帮助你脱离困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