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In the absence of the stateof mind called Yoga.
The ability to understand the object is simply replaced by the mind’s conception of that object or by a total lack of comprehension (of that object).
没有心识的状态就叫作瑜伽。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理解对象的能力,完全被心识加之于对象的概念所取代,否则就是对对象完全缺乏认知。
(直译:没有心识的状态即为瑜伽 。—— 何谓心识?—— <心的意识波动即心识 —— 见 《现在开始讲解瑜伽》>)
( 理解对象的能力,简单地被心识加之于对象的概念或对对象完全缺乏认知而取代。)
A disturbed mind can rarely follow a direction. If it ever does, comprehension of the object will be faulty.
散乱的心识很少能集中于一个方向。一旦如此,对于对象的认知将有所缺陷。
(直译:被扰乱的心识很少能集中于一个方向。一旦如此,对于对象的认知就会产生错误)
摘自《瑜伽之心》
德斯卡查尔著
1.4 当人不处于瑜伽状态时,他仍会认同与心的意识波动。
1.4 在其他时候(真实自我离开纯洁本性时),将会随着心灵的变化而变化。
因为你已经对原有的本体混淆不清,故而将思想(心灵)与躯体(身体)分隔开来看。
如果我问你是谁?如果你不做任何表明,而只是说“我是男人”,你是以一个阳性身体来表明自己。如果你说“我是教授”,你是以你的职业来表明自己。如果你说“我是百万富翁”,你是以你的银行存款来表明自己。如果你说“我是高个子”、“我是矮个子”、“我是黄种人”、“我是白种人”,你是以体形高矮及肤色来表明自己。
但是,如果不以这些特征来表明,那么你是谁呢?你可曾这样想过?当你想过后,你会知道我们都是一样的。如果你将自己与能表明身份之物完全分开来,你会了解你是一个纯洁的“我”,在那纯洁的“我”当中,你和我是没有区别的。这是真实的,不仅仅是人类,而是所有的事物。
你称一个东西是狗,是因为它又狗的形体,狗和人的灵性是一样的。对无生命之物也是一样的,一块石头后一面墙都是一样的。如果我用“灵性”或是“灵魂”等名词来说明这一切,你可能不相信;但是,如果一位唯物论者说墙什么都不是,而是能量,你却会相信。所以,我们以科学家的语言来谈,我们四周什么都没有,全身能量,就算是小小的原子,也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同样的能量以不同的形式出现,我们也给予不同的称呼。所以,形式与名字只是能量的不同翻译而已。瑜伽的科学家(像巴坦加里和一些现代科学家)认为能量背后的不同形式是一个不变的意识或灵性或灵魂(自我)。
这就是为什么如果我们能静下心来,达到约束心灵的所有基本原则,就可以发现所有的事物都结合在一起——这才是真正的瑜伽生活。这并不是说我们不关心它的变化,而对这个世界毫无用处;相反的,有了与整个宇宙联结的经验,我们才可以起更好的作用,才会带来快乐和谐的生命。只有到达这个境界,我们才会爱邻居如爱自己一般,否则怎么可能呢?
如果我以我的身体来表明自己,那么我也会以身体来表明别人,两个身体不可能合而为一,它们是永远不一样的。如果我以我的心来认定我自己,没有人会和我有一样的心,没有两个个体会有同样的身和心。双胞胎也一样,即使只有一个拇指这么小的不同,仍然是不一样的。去问问指纹专家,世上没有两个指纹是一样的。
但是,在所有不同的背后,在原始真实的自我里,我们从来就没有不一样。亦即在这曾经可能改变的幻象背后,是个永远不变的“一”。这个“一”会变化是因为我们的心灵起了变化。所以,你的心灵改变,就改变了一切。如果我们能了解这一点,就了解外在没有什么对与不对,全部都是心的变化。
要改变我们的视觉,就要改变事物的外表。但如果我们能治好那有偏见的眼睛,就没有任何东西会带有色彩了。如果我们不从心去修正那个喜爱黄色的偏见,无论我们如何用力擦洗外表,我们都无法使眼睛看到白、蓝或绿色,眼光里永远带有黄色的色彩。
这就是为什么瑜伽的基础在于自我修正改造、自我控制和自我调适。当自我修整改造完成后,你就会看见一个崭新且和睦有快乐的世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脱离错误的自我认知的根本原因。
摘自《沙吉难陀大师讲述巴坦加里的瑜伽经》
陈景园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