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侄子读初三,今天哥哥发出来成绩单,小家伙考了全班第一名,相比期中考试,进步了2名。做姑姑的我,表示很欣慰,也有一点小骄傲,算不算是我们谢氏家族的一点荣耀呢?尽管成绩不能代表什么,但是,在该读书的年纪里,不看成绩又看什么呢?
我一向比较注重孩子的教育,对于那些能考进清华北大的孩子的父母特别的崇拜,真想去采访一下人家,到底是用什么教育方法培养孩子的,啊哈,至今未果。
然而,我也并不是特别看重孩子的成绩,如果孩子实在成绩不理想,只要孩子努力了,取得了他应有的成绩也是值得尊重的,毕竟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优等生,多数人还是处在中等生行列的,至于差等生,那么孩子的父母真的要好好反省了,到底是自己遗传基因不够好,还是真的没有用心抓孩子的教育?
在当今中国教育体系下,分数是很重要的,分数直接决定了你是否能够考取一个好的大学,一个好的大学很大程度上也是踏入社会一个比较高的起点,不然清华北大设置那么高的门槛岂不是毫无意义?你不要跟我讲北大也有乞讨的,那只不过是丑的人寻找的自我慰藉罢了,美的人都削尖了脑袋想进去。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很多大型企业都明确规定招聘名牌大学的学生,因为环境真的会影响一个人,一个名牌大学的学生,至少从他步入学堂的那一刻开始,他就一直在认真读书,在他该读书的年纪,并没有去做其他不符合年龄的事情,而能够考进名牌大学,他必定是学校的优等生,能够做到优等生,除开智商稍高之外,最重要的是他的自制力绝对比别人要强,不然在鱼龙混杂的初中高中,或许已经被同流合污了。而进到大学,这里就是优等生聚集的地方,身边都是各自很努力的人,在这里,学生们都不好意思不上进,环境是会感染人的,古人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是没有道理。
又看到一篇文章说,为什么很多年轻人,宁可在北上广苦逼的漂着,也不退居三四线城市安逸的窝着。因为在北上广,是一种精气神,年轻人都很拼搏,在北上广,你的努力会得到尊重与回报,而在三四线城市,你特立独行的努力,在别人看来是一种“作”,总显得那么格格不入。
举证吧,当年我在上海上班的时候,去上班要先坐一趟公交车,再换一趟地铁,再换一趟公交车,才能到达公司,这是我们这些屌丝青年的常态了。在路途中,无论是公交上,还是地铁上,基本都能看到很大一部分年轻人,耳朵塞着耳机,手里拿着英语书在背单词,他们如此努力刻苦,旁人不会去笑话他们:假装正经。
而我现在所处的小县城,有一次出去吃饭,我的一个同学跟我说:别那么拼了,看你脸都瘦成什么样了,何苦呢,有时间多休息啊,老公不会赚啊。啊哈,反差在哪里?
我与哥哥的观点基本一致:孩子们在该读书的年纪就专心读书,并不要求他们去做勤工俭学赚钱贴补家用,尽管勤俭是优良传统,但是把更多的时间放在钻研学习上,会更有意义,现在已经过了那个苦逼的年代,孩子们应该有时间和权利去做他们想做和该做的事。
对于我们自己,作为家庭的中坚力量,我们的任务就是赚钱养家,让整个家庭处在一个良好的运作模式下,老有所依,小有所倚。在该奋斗的年纪,不沉沦,不放弃,在各自的岗位上,把工作做到极致,人生有太多美好的事情值得我们去追寻,勇敢的,大胆的去拼搏,去挑战,去迎接更好的自己,是对家庭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所以一切的源动力,皆因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