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写了几篇关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小说史概况相关内容,有网友问我,《白鹿原》和《平凡的世界》哪本书更好看?其实这个问题就和让我给开一张书单一样,让我觉得无法回答,并且怎么回答都不一定准确和客观,于是我就只好把这两本书放在一起,说出我和它们的故事。
首先,如果我是在年轻的时候,看完路遥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这两本书的,但一直到三十岁左右才看《白鹿原》,两者相差近十年,这个时间的差别不在于我遇到两本书的时间差别,而是我的读书口味发生了变化,就算二十岁,我同时也拿到了《白鹿原》,也不一定会选择看这本书,两个时间段,两个年龄段,关注的东西不一样。
年轻时,满脑子是理想,是未来的期待和希望,因此总会关注人生这样的书,正因为对人生的迷茫和未知,才会关注人生的话题,但是到了三十岁,人生其实就在脚下,我无需再去找理想,看未来,等希望,然而这时的我,却开始了另一种人生探索,这就是真理和真相!
于是这个时期自然就对写“真”的书感兴趣,《白鹿原》就是一本写真实的书,当然这不是故事的真实,而是客观的真实,因为过去的二三十年,你不再会相信人生的轨迹会按部就班的,遵从你的希望,而更多的是有了很多的不确定性,没有像小时候课堂上老师说的,我们是未来的栋梁,就真以为自己会成为栋梁。
这个时期感性的东西开始淡化,理性的思维开始浮出,哲学、社会科学的书都会涉猎,一本《白鹿原》几乎都可以囊括了这些方面可讨论的话题,读完《白鹿原》你会发现世界有时不是你想象的样子,历史也不是由一个人决定,而是众多不同的人,同时成为了历史中长河中的一个个闪光点。
二十岁的时候,看到了孙少平孙少安他们,很有代入感,因为你喜欢谁,你就可以梦想的成为谁,两兄弟的性格和人生观几乎可以概括整个时期的年轻一代,路遥就是在用这种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抒写方式,包罗了各种各样的人生价值取向,有感性的,有理性的,有冲动的有内敛的,有沉默的有激昂的,你可以从书中轻易的找到自己。
三十岁你读《白鹿原》的时候,你本以为黑娃最后会成为正义的代表,你本以为白孝文可以受到正义的审判,然而都不会和你所想的结果一样,你找不到规律可寻,你找不到公式化模块化的概括性人生,他们的内心都是矛盾的也是复杂的,白嘉轩不只是温情,他还可以“吃人(封建礼教的代表)”,鹿子霖他有假仁假义的一面,但在小时候的黑娃眼里,他也能有温情可爱的一面。
年轻的时候,受到二元对立的文化影响,对待世界就只有对错、好坏的判别,看路遥的书自然就没什么难度,因为路遥的世界并不复杂,成熟了,看清了,就知道世界并不是二元的,但同时也知道世界和人原来都是复杂的,于是自然就能理解《白鹿原》。
读书如遇人,要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