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1点50分,qq里突然蹦出一条消息:老师好!这么晚还没休息啊?
点开一看,是2010年的学生函。她看到我正在往qq相册里上传照片,于是就发消息问候我。
自从她毕业后,我们再也没有联系过。确切地说,自从2011年分班后,我们几乎没有交流过。
那时候,我们学校是一年一分班,大部分学生都是教了一年,偶尔非常有缘分的,才可能教两年或三年。
说实话,我从来没有忘记过她。她给人的感觉非常舒服:总是面带微笑,永远落落大方。
她是我们班的班长,并且在我看来,是这么多年我所遇见的最有能力的班长。班级的工作几乎不用老师操心,比如:她会主动定时每周召开一次班委会,及时上传下达学校布置的任务(学校每周都会召开班长会)。
她是我见过的最善解人意的女孩。当时办公室有位老师曾开玩笑说“这是最佳的儿媳妇人选”。
算来她也快大学毕业了吧?于是问她:好久不见,在哪儿上学呢?
她回:学校不好,也不敢跟老师联系。
她这样的心理我非常理解,甚至可以说是感同身受。因为我高考也没有考出理想的成绩,到现在都不想跟过去的老师同学联系,甚至从来不说自己上过大学。
她又接着说:我所有的填写的表上,初中的老师都写的是老师您呢!
我有点“受宠若惊”,毕竟分班几次,一般的学生对初三的班主任感情更深。
她提到初一(9)班,我想到自己当时还比较年轻,班主任经验不足,有很多地方做得也不是很好,甚至有了这么一个贴心又负责的班长,我就相对“偷”了点儿“懒”。
而且,也许是性格的问题,我觉得自己总是对学生不够严厉,对于我们大班额的教学来说,这不是什么好现象,因为这样会造成班级的尾巴比较大。
我想到了徐飞校长在导读《教学勇气》时所说的“牧羊犬”的隐喻——
帕克默这样解释“牧羊犬”的四项职能:一是维系一个羊群有草可吃并自己进食的空间;二是将羊群聚拢在空间内,不停地把走失的羊找回来;三是捍卫空间的疆界,将危险的侵犯者阻挡在外,四是当放牧的地方草被吃光时,护送羊群到另一个可以得到食物的空间。
徐飞校长说:“牧羊犬”,是我迄今为止见到的对教师这一角色最好的隐喻:学生必须“自己进食”——即“主动学习”、“真正学习”。教师要将他们带到有食可吃的地方,或一篇文章,或一份练习,或一个问题,或一场对话。当学生将那里的食物吃完,教师就要带他们转到另一个有食可吃的地方。教师要注意那些走神的或落后的学生,及时将他们找回来,同时,还要保护学生不受“侵犯者”(如“恐惧”)的伤害。牧羊犬还会时不时地对执意离群的羊吹叫或啃咬,体现出一种“严厉的爱”。
于是,跟她交流了一下,说我的目标就是成为这样的老师。她竟然说“我觉得老师做到了啊”,我就当做是对我的鼓励吧。
但是,我知道我离这个目标不是一般的远,我只有努力再努力。
最后,她说:我加快成长,等有能力的时候,希望可以报答老师当年的栽培啊!
《礼记·学记》中说:“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让我们一起成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