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谈论一本书的时候,往往会先谈论起作者,但有一些书不用,因为作者会自己谈到作者,而这本书则是这样,自己诉说着自己,一本出版的日记,书里的文章写作时间本身跨度很大,出版时间与我阅读的时间也相差8年,所以越是阅读行文中的作者,越是想到,如果是现在她将与之相差的有什么,就这样,一本过去式的书,一个现在式的她,都没有办法感同身受。
就如作者所说,在写这些文章的时候,出发点并不是写一本书,所有文章往往风格迥异,长短不一,质量不均,随着社会发展形势,荷尔蒙周期,以及逃避生活的力度而起伏,正如所文,这并不是一本完整的书,但却是一篇篇不错的文章。
真正认同的文字,反而是看到她写在最后的,如果没有文字,过去的生活可谓是人去楼空。这也是,文字对于我的意义吧,人生的长短,取决于记忆的长短,第一视角的所看与所想,唯有你一人可以体会,如果忘记,就是不存在,幸好我们可以依托文字,穿越时间,就像审视博物馆中的文物,看着它细微的纹理,斟酌它的情怀,聆听它的故事,想知时间的长度原来并不是托付给岁月的,而是我们的思想,
‘我在想,自由这个东西的可怕,不在于它会带来多少洪水猛兽,而在于,这些洪水猛兽出没以后,你会发现其实也不过尔尔’
我一直觉得相对于毕业,让我们所失望的,并不是所谓的森林法则,不是尔虞我诈,不是人情冷暖,而是我们披盔戴甲,手持重剑,真正站在战场上的时候,却发现身边的人们确是浑浑噩噩,随波逐流的得以终日,你没有灰心,你知道前线才是真正的战场,你加紧脚步,却被路边骑驴的大妈一巴掌扇回来,是啊,你以为你有几斤几两,高不成,低不就,这次是毕业给予我们最大的希望,用年轻苟且在生活里,看生活一个脚印,一个脚印的踩着梦想。
“度过有意义人生的唯一方式,是一个人感受的丰富性,而不是在他生活中的时间的密度,决定他生活的质地,是一个人的眼睛,而不是他眼前的景色,决定他生活的色彩,这样说似乎很唯心,但经济学说,一个事物的价值取决于他的效用,而效用永远是主观判断。”
是先爱自己,还是先爱生活?我已经不记得,只知道如今的自己既爱自己,也爱生活,以前看过一句话,我以为快乐不会长久,怎知一天比一天快乐。
如今我的生活,也同样将步上“存天理,灭人欲”的浪潮,这个年纪,只有漫长沉默的学习,才不愧于机智可爱的自己,而留下记录的文字,则不愧于你熠熠生辉的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