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话的原则:理解和共鸣。
当孩子说起或询问一件事情时,最好的反应通常是不要针对事件本身,而是要针对事情暗示的联系。
当孩子讲起一件事时,不要就事情本身回应他,而是要就孩子对这件事的感受做出回应,通常比较有效。
案例一:
七岁的格洛莉亚回家时心情很不好,她告诉父亲,她的朋友多丽是如何从人行道被推到积满雨水的沟里去的。
反思:我也遇到过这种情况,有一天闺女气呼呼的回到家,说她很不开心。从她哭红的双眼也能看出。我的第一反应是询问事情的经过,为什么不开心?和谁闹矛盾啦?
我关心的是事情本身,而不是她的感受,所以后来我们的对话很不开心。
正确处理办法:
父亲没有追问事件详细的情形。也没有威胁说要惩罚冒犯多丽的人。她就女儿的感受回答了他。
他说:“这件事一定让你很不舒服,你当时一定对做这件事的男孩子很生气,现在你还在生他们的气呢。”
悟:
1.当孩子回到家,不停抱怨他的朋友、老师或者生活时,最好顺着她的语气回应她,而不要先试图查明事件的真相。
2.孩子发现他们的感受是正常人经历的一部分时,他们会感到深深的安慰,传达这种安慰的最好办法就是理解他们。
例如,如果孩子说他的算术不好。如果你告诉他:是的,你对数字的反应很糟糕。这样说没有多大帮助,驳斥他的观点也没有用。给他一些肤浅的意见也不行,如,你再用功一点会好一些,这样只会伤害他的自尊,降低他的自信。
你可以试着这样说。
算术是一门很难的课程。
有些题目很难回答。
你一定很担心我们对你很失望。
算术有时让人觉得自己很愚蠢。
案例:如果一个孩子说自己很笨或者很丑 很坏时,我们无法说出一些话或做一些事,能让他立刻改变对自己的看法。一个人对自己根深蒂固的看法通常无法直接改变。
当孩子表达了对自己消极否定的看法时,我们的否定和反对对她没什么帮助,他们会更坚定地确信自己的看法。我们能给予的最大帮助就是告诉他,我们不仅理解他的感受,还理解他的特别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