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来看看信任是什么?
信任是期待某种行为符合我们的愿望。
是发生在未来的,不确定性的行为。
既然是发生在未来,不确定的行为,就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一:我们不知道投入信任的代价会是什么
二:我们是否能够承受这份代价
先说第一个问题:
投入信任的代价会是什么?换句话说,回报率有多少?
——“回报率”并非想要回报,而是“信任期待行为发生的概率”。
当我们投入信任的时候,我们对未来发生期待行为的可能性不确定。
回到图片中的案例:你把身份证放在我这里,万一没人来拿,反而有糟糕的事情发生怎么办?
因为我们谁都无法保证未来期待的行为一定会发生,所以存在疑虑和顾忌。
路边常有乞讨者,或上学需要钱需要支持;或家里遭遇变故,需要温暖;或被儿女遗弃,流落街头……
他们讲述的故事是真的吗?
我们给了几十元是给到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且真的帮到他们了吗?
期待行为发生的概率又遭遇了拷问。
打车时忘带钱,手机关机(也没办法充电)师傅是否能信任乘客,留下微信或联系方式回去再付?
出门才发现手机停机,又着急需要网络,陌生人是否能基于信任帮忙充话费,迟些时间再还给他?
这一个个常见的事情,大家可能都经历过,或有类似体验。有时候我们是可能性信任者,有时我们是希望被信任者。
陌生人之所以产生期待行为发生不确定性的最大风险就是“一次性”风险:
1.大概率没有二次交互行为的发生。
交互行为有几种:
1)频繁交互,通过一次次信任与被信任,提升期待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例如:借给某人钱,就属于信任的典型案例,他每次都按时归还,我们就会有个概率:他归还是个大概率事件,值得投入。
我上次有困难找他,他也予以支持,于情于理,他需要支持时我也应该支持他,且他归还的概率很大。
2)经历类似性,让投入信任者更容易提高信任度。他们在类似经历中,对信任的期待发生会增强投入信任的可能性。
被偷了包包,期待有人帮助打车费,有过类似经历的人,更容易信任。
这个二次行为是投入信任者在之前有和另一个陌生人发生,因此会提高信任度。
2.存在信息的不对称性。
不确定存不存在二次交互,就会不确定彼此信息的准确性,或无法判断准确性。
其核心是信息的不对称性。
我又不知道你是谁,你来自哪里?会不会真的履行承诺,如何让我相信你?
陌生人之间的信任是从0——1的过程。
说到这里,不得不谈另一种信任——非陌生人之间的信任。
1.先天关系:亲属之间的信任。
2.后天建立关系:
a.生活中的朋友
b.工作中的同伴
同样也存在信任关系,但是期待发生的风险和陌生人不相同。
先天关系:生物学上,亲属之间天然存在着信任(只求利他,不求利己),虽说最根本目的也是为了基因的延续,但行为过程也是先天信任度为1。本质上是从1到0的过程。
后天关系:涵盖了陌生——熟悉——陌生……的过程,所以可以说是信任度0——1——0的过程。
相比于陌生人,高频交互和扩大的公开象限(信息对称性提升)会让信任更高概率发生。但是它并不是静止不动的——社会的整体信任度和对不同人的信任度都是动态变化的,基于对方的反馈,而动态变化。
动态变化的依据是什么?
也就是问题二:我们是否能够承受这份代价
换句话说:我们的耐性是多少?
也就是等待信任行为发生的时间空间额度是多少?
如果我们拥有一千万的额度,几次一百元的信任投入失败,并不会让我们丧失耐性。
相反,如果我们拥有几千元的信任额度,几次大几万的信任透支,会让我们丧失耐性,甚至足以对信任绝望。
这里的“一千万”和“几千元”并非真的金钱,而是我们的心理账户。
我们对不同的人、物品存在着不同的心理账户。
越高期待的心理账户越不易遭遇变故,同样的,一旦遭遇变故,对心理账户的透支越大。
——如何滋养我们的心理账户?
这是我们下一步共同探讨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