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大家好,我是船长!未来一年跟我一起通过图文环游世界吧!
到南美来旅游,秘鲁库斯科是一个绝对绕不过去的城市。我们到的第一天就深刻的直观感受:
随处可见的雕塑,
游人如织的广场,
客满为患的旅店,
星罗棋布的旅行社,
这些都无不体现,库斯科是一座多么受游客欢迎的城市。
要问为什么?只需回答题目的疑问:
印加文化今何在?库斯科城走一遭!
作为南美盛极一时的印加帝国首都,库斯科,给后世留下的宫殿城墙,神庙遗址,图画故事,正如它数百年的兴衰,令人唏嘘,耐人寻味,引人瞩目。好比我国的北京和西安。
第一天在青旅跟老板聊天,他说来库斯科玩的年轻人住店一般都是一两周的,要是算上去马丘比丘,一两个月都是常事,因为这里有太多文化遗产令人着迷!这不,他这么一说,我们就在他家订了三个Tour---当然也是价比三家的啦!(库斯科旅游非常成熟,稍微一对比、不太会被砍)
如果对文化之旅不太感兴趣的,可能来这里兴趣不大;但我一直觉得追古可助思今,探寻历史遗迹,才有利于我们书写未来故事。余秋雨先生当年一本《文化苦旅》,看来对我这个青年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库斯科城,至今能找到很多印加文化与后来西班牙殖民者带来的欧洲文化的融合。最能体现的是武器广场四周的建筑,既可以看到广场正中心的印加英雄人物塑像,又能看到巴洛克风格的欧式教堂,既有印加时代保留的,未使用任何水泥,但石头之间连一张信用卡都插不进去的城墙,又有后来西班牙殖民者铺就的,鹅卵石和方砖石砌成的街道。当然现在作为游客,既能找到古老的印加文化符号在传统衣物,手工制品和雕塑的印迹,也能闻到它们在星巴克,麦当劳和肯德基里的味道……
连小朋友的校服也是浓浓的之前殖民国家的风格
行走在这座古与今,慢与快融合的城市,感触良多,这也是游客们流连忘返的原因吧!
不过我们的今天行程安排是驱车一个多小时,骑上ATV去探访印加时代留下的另一些伟大遗迹。
抵达一个小镇后,我们眼前就出现了三台红色的ATV,顿时亲切。
在土耳其卡帕多奇亚有了第一次经验,我这次上手可谓轻车熟路。有个姑娘和男朋友一起来,本来也要自己开,结果在出发时就差点翻掉,后来选择坐在男朋友背后了。而我们家甜甜霸气威武!虽然是第一次驾驶ATV,但一路紧跟向导,加速,拐弯,过坑,涉水都不在话下,完全老司机做派!我俩还开玩笑说等老了就买辆这样的摩托车,再来环球旅行,哈哈。
在向导带领下,我们一路风尘仆仆,但四周景色真是美不胜收。我玩了几次艺高人胆大,单手操作ATV,拍了不少沿途风光。远处是雪山,白云,蓝天,近处是草原,野花,麦田。新西兰以后还真的没有见过如此令人神往的景致。
驱车半小时左右,我们抵达了第一个印加文化遗迹Moray。门票不便宜,单独要70索里/人,由于我们还要去好几个其它遗迹和博物馆,所以买了通票,130索里/人。
停车,检票,向导带我们进去参观。走不到50米,我们就被眼前一个巨大的坑吸引和震撼了。但仔细一看又像一个石头建造的漩涡,或是一个沉降式环形剧院,这是做什么的呢?
向导用他蹩脚的西班牙语口音的英文解释了一番,我大概是听懂了:印加人都生活在山谷,并没有很多平原用于农作物生长,所以就用一种特别的石墙修建技术开辟了山坡和山谷的类似梯田的耕地。这个深坑估计是陨石撞击形成,然后印加人改建成耕地,越下面的地方水分含量高,适合种植蔬菜,而越往上的梯田就种植耐旱的作物,比如玉米和土豆。如果现在把这个坑全部种上不同的农作物,就能一窥印加时代农业文明的智慧了!
原来如此,利用地势,开辟耕地,还能因地制宜,留下这样奇妙的建筑,古代印加人的确聪明智慧。
下午还要赶去另一个遗迹,向导只给了15分钟拍照留念;我们动作迅速的拍完,往附近走了走,又发现了一个规模小一点但类似的建筑。后面就是雪山映衬,在这里劳作想必心情也很愉悦吧?
又风风火火的在如画的安第斯山脉脚下驰骋了半小时,我们到了山谷间一处令人惊愕的,错落有致的,大大小小几千面镜子!后来听向导介绍才知道这就是历史悠久的Maras盐池,甚至要早于印加帝国就在运作了。
向导领我们下去仔细查看,这有一条从山上流下来的小溪,流经我们看到的大大小小水池4000多个,而它就是这里的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制盐!
冬天雨季的时候,水就从山上流下来,带着沿途的矿物质,一路到这些小盐田沉淀,等到旱季的时候,阳光蒸发掉水份,村民们就来收盐。每家每户大概负责20-30个盐田,从盐田里提出粗制盐结晶,再订到合作社包装统一卖给盐商,再由他们卖到全国甚至全世界。别小看了这将近4000个盐田,在收获季节能出产不同用途和品质的盐5000多吨,市场价值达到上千万欧元。
可这也是悲剧所在。
回来后我在腾讯视频上找到一个纪录片《印加之盐》---虽然是法国人解说但是有中文字幕,专门就讲到Maras盐田的故事,描述了一个盐工家庭世代以此为生但仍然摆脱不了贫穷落后的生活。由于安第斯盐纯天然,矿物质含量高,又是传统手工制作,在欧美市场很畅销,200克的精盐可以卖到25欧;而盐工的收入呢?50千克精盐只能收获4欧元。算算看,这是多少倍的差别?
从原产地到最后产品定价肯定会有差别,但是这是完全属于盐工的财产再加上辛勤的劳动,他们的收入实在微薄!
纪录片里讲,合作社也要负压榨村民收入的主要责任,他们利用大部分村民都没有上过学,世代习惯被剥削和欺压,变本加厉的压低盐的价格,而不公布盐的销售价格和销售量。
但最可悲的是,在一次公开会议上,村民在一个有意愿改变现状的,想为他们多争取利益的,如今在瑞士经商的一个代表讲话后竟然无动于衷。最后仅仅收取了合作社每人发了50索里的什么奖金就草草散场离去,忙碌自己家的玉米和土豆种植和收获去了。
可怕的不是落后,是甘于落后的想法竟然无所察觉。今日社会飞速发展,我们会不会宁愿选择碌碌无为,安于现状而不寻求命运之改变呢?
离开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盐田里辛勤忙碌的倒影。
明天参观完博物馆再细说印加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