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莲 作者:刘因
瘦影亭亭不自容,淡香杳杳欲谁通?
不堪翠减红销际,更在江清月冷中。
拟欲青房全晚节,岂知白露已秋风?
盛衰老眼依然在,莫放扁舟酒易空。
我并不熟悉刘因,如果不是因为恰好做题读到了这首诗,我的认知体系里面没有他的名字。
可是,在这个秋天,当读到一首又一首的秋词,隔着时光,隔着纸墨,我总能听到诗人的叹息,那么悠长,那么渺远,那么孤寂,摇曳人心。
就像这一株江青月冷中的莲花。
这一株莲是瘦的,“瘦影亭亭不自容”,她亭亭玉立,却又孤芳自赏;她有淡淡的香味儿,绵远飘散,可是又缺少陪伴。
若是一个人儿,真的就是黛玉的模样吧。林妹妹也曾说过,最喜李义山的“留得残荷听雨声”,在雨儿敲打残荷的声音里,一个人可以看到自己,寂寞的样子。
“不堪翠减红销际”,翠是莲叶,红是荷花。此处用的是借代的手法,和李清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同样用法,画面对比感很强烈,可是绿的减了色,红的也落了,此种情景,真令这株荷花难以忍受。
然而,还不是最差的情况,“更在江清月影中”,本来凋落已经让人难受了,还要面对清冷的江水,孤零的月影。莲花生长的环境太差了!
这种加做加法的诗歌创作手法堪称妙绝!像陆游写那株梅花的时候,“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像李清照看到雁子的时候,“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如此种种,都是在做加法。就好像人生一样,“屋逢连阴天漏雨”,你觉得风已经来了,没想到雨还在后面,雨过之后,房子又漏水了,在那个时候,生活的门好像关闭了。愁就这样渗到了骨头里,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拟欲青房全晚节,岂知白露已秋风?还有希望吧?那蓬勃生长着的莲蓬该能保全这一株秋莲的晚节吧,哪里知道白露之时凛冽的秋风已经刮起?
“全晚节”这三个字引起我的思考,我停止读诗,去看刘因的经历。
刘因是南宋入元的遗民,具有浓重的遗民思想。他在蒙古贵族的野蛮统治下深深眷恋汉人统治的宋朝,怀有强烈的民族感情。宋亡后他也一度被迫仕元,任赞善大夫之职,虽然不久借口母病辞归,但始终悔恨自己的失节。
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懂得了刘因的无可奈何以及悔恨痛楚。身为亡国遗民,他想念着他的宋朝,想像伯夷叔齐一样,不食周粟,死于首阳山。那样,晚节就保全了。可是,刘因也是普通人,“苟全性命于乱世”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儿,你必须委曲才能求全,你必须折节才能苟安。能平平安安的活上一生一世,在历朝历代,都是小民的最大心愿。
刘因做了新朝的官,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失了晚节,所以他的心中充满了悔恨。难得的是,他并没有以下坠的姿态来看待自己的余年:盛衰老眼依然在,莫放扁舟酒易空。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我这双老眼依然清澈透明,可以看穿盛衰变化,莫要消极避世,莫要饮酒消愁,君不见,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刘因最后这一联格调陡然上扬,在上扬中,他的灵魂飞扬,超越了现实的鸡零狗碎,也让秋词走出了悲凉的旋律!
亲爱的朋友,我是热爱红楼热爱诗词的春风,若有缘相聚,邀您一路同行:
点下面蓝色链接成为春风旗下会员:
春风会员链接https://www.jianshu.com/mobile/club?ref
自主开通后我会接到通知,主动打赏返还200贝。如果贝不够,简信我,赠您180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