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罢《“卧薪尝胆”辩》,思绪从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吴越之争”走了出来,却怎么也摆脱不了对一个人物的眷念,这个人就是辅佐越王成就霸业的范蠡。
“吴王亡身余杭山,越王摆宴姑苏台。”在举国欢庆之时,范蠡急流勇退,隐姓埋名,泛舟五湖,凭借自己渊博的学识,成功转型为一位杰出的商人,演绎着他充满传奇的多彩人生。
范蠡乘舟浮海到达齐国,化名鸱夷子皮,带领家人和门徒在海滨结庐而居,戮力垦荒耕作,兼营副业并经商,几年间就积聚了数千万家产。齐人发现了他的才能请他出任齐相。深谙世事的他知道“居官致卿相,治家致千金,久受尊名恐不祥”,在约定的三年任满后范蠡再次急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离开齐国到了陶地(今山东定陶)定居,化名陶朱公。由于陶地东邻齐鲁、西接秦郑、北通晋燕、南连楚越,居于“天下之中”, 范蠡操“计然之术”以治产,仅九年就成巨富,竟至富甲天下。
范蠡既能入朝建功,又能辞官经商,被誉为“治国良臣,兵家奇才,商人始祖”,然而,在封建社会里,“辞官下海”的行为背离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而为封建道德史学家所不容,尽管他在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的建树与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相比虽毫不逊色,但却在正史中鲜有记载,实为憾事。
追溯范蠡的人生轨迹和思想脉络可以看出,范蠡的人生实践诠释着同时代哲人老子的“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的道家思想。事实上,范蠡师从文子(计然),而文子又是老子的学生,嫡传的道家思想是范蠡治国用兵,齐家保身的智慧来源,甚至有学者干脆认为范蠡就是老子的学生也是不无道理的。他的思想和行为无不继承、运用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如老子说:“夫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当年勾践闻吴王夫差日夜勒兵以报越,欲先吴未发往伐之。范蠡谏曰:“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 老子说:“不争而善胜,夫唯不争,故无尤,无执故无失。”范蠡则在越王灭吴后抛弃名利,全身而退。作为一个反证,与范蠡同时辅佐越王的文种因为贪恋官位,看重名利,却遭杀身之祸;老子说:“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范蠡经商赚了很多钱,但他不当守财奴,厚待乡里,接济庶民,仗义疏财,正是老子“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哲理思想的践行典范。
在范蠡言行中,追求和谐的天道、地道、人道最能体现老子的思想,他说:“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阐明了治理国家有三件事要注意,即国家强盛时要设法保持下去,国家将要倾覆时要设法转危为安,平时治理国家政事要得当。“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地,节事者与人。”
南开大学孙立群教授总结出范蠡具不断进取、儒道互补、求真务实、诚信智慧、关爱民生等五种精神,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古人有着如此睿智和崇高的品格,实在是能为后世所景仰。
2010年3月17日写于武昌。
2019年4月21日改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