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就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说法。一封家书抵万金,它之所以那么珍贵可能和当时的交通不便科技落后有很大关系。交通不便让信息传递难度加大,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家书传播的速读越来越快,一直快到随时随地可以和家人见面的程度。
古代的驿站是传播信息的重要媒介,很多塞外驻守的官兵和家人只能通过驿站把自己的书信传递给家人。一封家书可能到达家人手里大半年都已经过去了,家人对子女的思念也越来越深。等家人收到信件然后在回信基本一年就过去了,家人的回信传到了塞外那个士兵没嘴都已经战死了。家人再也没有机会收到儿子的回信了,自然就有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说法。
后来科技的发展让家书传递更快些,电报的出现让家书以另外一种形式出现。一份电报非常简洁快速的传递给家里,一下子让家人之间的沟通更加便捷。记得小时候我在姥姥家生活,那是九十年代电报的使用还很普遍。妈妈经常往姥姥家发电报,短短的几个字寄托了母亲对我的关怀和对姥姥的感激。那会我就觉得电报发出的文字受到传播媒介的限制,字数有限还真有种一字千金的感觉。经常一份电报姥姥姥爷要念好几遍才能把意思琢磨明白,然后回电报时又会想办法把自己需要表达的意思尽可能简洁,如果这个时候李白来了肯定可以大显身手。
等到电话的出现写书信发电报的人就越来越少了,很多人都在打电话。和写书信发电报相比,打电话不仅仅更方便还能听到家人的声音。电话成为另一种形式的家书,远方的子女与家人沟通通过一个电话就可以和母亲痛痛快快的聊天。把自己内心对家的思念对母亲的想念说个遍,母亲也会把自己对子女的关心思念一次次说出来。电话让远方的游子和家的距离进一步拉进,那种物理距离越来越小。随后出现的手机更是在电话基础上的一次升级,让人与人之间可以一对一的联系。更加方便更加便捷。
时代在发展在进步,家书传播一直没有停止,家人与家人那份爱越来越浓。可能这份血浓于水的亲情也是推动家书传播形式升级换代的动力。直到今天我们再次和远方的家人沟通可以通过微信视频聊天,几乎可以随时随地的面对面聊天。记得上小学时我学习社会这门课程,看到有关信息媒介传递的方式。那会手机还很少,电话没有普及有钱人还用大哥大的时代。书里说未来人与人之间沟通可以通过可视电话,我觉得这真的有点天方夜谭,因为我觉得电话就已经够厉害了,发展到人与人之间面对面聊天简直不敢想象。可今天不就是这样吗?尤其今年春节我远方的亲人聊天不就是通过微信视频聊天吗?没有机会回家就在外地和家人视频聊天过年的情景是很多人的记忆。几乎是直播家那一端和我们自己这里的年夜饭,一起看春晚的情景。无论你是远在美国或是留学欧洲还是在祖国最南端,和家人面对面聊天已经不是什么难事。视频聊天取代了电话聊天,取代了曾经的电报书信,但它依旧承载着家人间那份浓厚的思念之情。
家书那是寄托我们美好心愿的地方,无论时代怎么变化,科技多么发达,家人间那份情谊永远都是深厚的。也正是这份深厚的感情成为激发我们奋斗的动力,成为我们推动时代进步的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