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人没有经历过高考,不过爸爸倒是在大学任教期间负责过招生的工作。一到暑假期间,我们家的门都被家长们踏破了,只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由于看到高考的残酷,所以初中毕业,父母让我去上中专,我很听话就去了。不过,当时所看到的一些现象印到了脑中,看到《稀缺》这本书一下子又想起来了。
为何寒门难出贵子
父亲曾经总结过,考得好的一般是经济条件中等偏上的家庭。家里条件太好,没有努力的必要。条件差的家庭,他要操心的事太多,甚至学费,饭钱,住宿费这些基本的条件都要他操心的情况下,他很难专注全部精力到学习上,成绩也很难上去。这就是《稀缺》里提到的因稀缺造成的杂耍心态,因为要做的事情很多,就很难专心,也就难以出来成果。
为何教育越来越不公平
同事的女儿今年高考,前天听她抱怨,河南80万考生,北大,清华只招一百多个学生。我说,那你想他招几个,校园就那么大,老师就那么多。他一年撑死了招上千名学生,给你河南省一百多个已经够照顾你了,别忘了,还有30几个省份也有考生呢。如果不考虑师资的情况下拼命扩招,造成教学质量下降,才是砸自己招牌。我爸以前任教的那所大学,在最红火那几年,录取分数远超北航,直逼北大,清华。现在呢,拼命扩招,师资跟不上,教室都紧张。结果现在排名一年比一年靠后,北大的老师当着学校老师的面都说:“你们学校,就是一暴发户。”
有人说,北京的孩子怎么那么占便宜。很简单,北京考生少,高校多。北京是以牺牲人口数量来换取的资源的充足。在北京你见过有两个孩子的家庭有几个,在自己家乡呢,不是二孩的家庭有几个。我一个大学同学是福建的,家里有5个孩子,还抱养了一个童养媳,而我在所有见过的北京本地人里只有一个家庭是两个孩子的,还是个双胞胎。
说起高校资源,因为稀缺造成的领导的短视,让三所高校与河南失之交臂。当时包括中国科技大学在内的三所高校本想在河南落户,但当时的省委书记觉得河南人多,吃饭都成问题,哪里有钱办学校呀,就没让落户。结果现在,人口多,高校少,一到高考前,教育部门都要去各个高校化缘,受人冷眼也无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