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前写的一篇标签分类的文章 没有写完 最近也暂停这部分的工作 先把草稿发布
上周参加了团队的关于人的标签体系的划分的几次讨论和学习,有一些想法,写出来和大家分享,请大家指教拍砖~
写下来我理解的我们这一版人群标签分类体系的目标:
1)希望标签的分类能够做到不重不漏(MECE),也即同级的分类是两两互斥的,不存在一个标签即可以属于A分类,也可以属于B分类。当然也不可以存在一个标签无分类可放。
2)希望我们的标签分类体系能有学术理论的支持,也作为行业的分类标杆,能指导标签的生产。
3)希望标签的分类具有较好的可读性,层级划分,也具有较强的业务实用性。
在几次讨论中,常常困扰我们的是一个标签似乎可以放在分类A,也可以放在分类B,例如:X1似乎既可以放在,也可以放在。。。, 于是我们就会根据标签的放置情况再调整上级的分类
我觉得出现这样的困扰的原因是1)分类A与分类B的描述本身不具备完全的互斥,例如兴趣偏好很难与行业消费行为从定义上完全区隔开来。2)分类的层级,也许兴趣偏好与行业消费本身并不是同一层级的分类,因此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重复的地带。3)分类的描述词含义比较宽,容易造成不同人不同的理解。
那么我们也许可以换一个角度,先以最基础无歧义的分类词把标签分好类,然后再来描述这样的分类方式。
回到逍遥子提到的"上帝视角”,我们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真的有一个人从『上帝视角』来观察人类,他能看到什么?”
(『人的上帝视角』并不是真的全知全能的上帝,他能做到的和我们现在大数据描述人的方式很像,有可能搜集、记录人的所有行为,但并不能真的说明这些事件发生的原因,也不能完全准确的预测人的下一刻的行为。好,那么假设我们现在就是有上帝视角的人,我们能从哪些方面来观察芸芸众生呢?)这段不要
首先他能看到此刻这个人的外在行为和内在心理。
其次他能观察到这个人是静止的 还是在活动。*
如果这个人在活动,他还可以观察到这个人是与什么样的人群发生关系
因为这个观察者是上帝视角,所以他能观察到观察对象在时间和空间两个不同纬度上的情况。
如果观察者一直进行观察,那么他还能看到这个人长期和短期的外在行为和内在心理
抽象出来也就是:1)客观外在 or 主观内在 2)静 or 动 3)单人 or 群体 4)时间 or 空间 5)短期 or 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