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我不敢依靠别人,包括我的父母,原来我一直都是一个人。
文|每天努力一丁点儿
01
我16岁离家六十里读高中,住校。
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模式,一周可以回一次家,周六下午两节课后就放学,周日午饭后开始上课。
算上花在路上的4个小时,每周我在家里呆不到12小时,也就是回去吃两顿娘做的饭:一顿晚饭、一顿早饭。
我娘做饭很好吃,外面吃过的东西,她都能神还原,不对,不仅仅是还原,还能依我的口味进行改良:干菜汤圆、脆皮豆腐、红糖麻糍、蛋黄南瓜、葱油毛芋、无骨鸡爪……
我读高中3年,体重从88斤飙到120斤,我娘的“投喂”功不可没!
每周回家的时候,尽管都是晚上7、8点,可是娘都是不辞辛劳给我现做现吃。
没办法,吃货世家养活的孩子,舌头叼的离奇,任何一点不新鲜,都能够抹杀所有成就,给一个大大的差评。
那时候的周六夜里,半夜11点还在炸麻花、捣麻糍对娘来说是常有的事。那我在干嘛呢?当然是在旁边品尝美食啦。
娘总跟我说,“只要你读书好,我就算受再大的苦,干再多的活也心甘情愿。”
02
可是真心往往会被辜负,付出的总是得不到收获。
我的高考成绩只够上二本,填报的几所学校都没有被录取。不过听从调剂,还是有学校愿意要我。
我就半推半就的去上了大学。
那种“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感觉真TM爽啊!
我尝到了久违的自由!
高中的时候虽然也离家,可是被学校、被老师管的死死的:那时候的时间,不是争分夺秒用来做试卷,就是见缝插针拿来看小说。
脱缰的野马,再也不想回到那个小山村里,被父母约束。再说,我也不想看到那些熟悉的亲人,因为他们有的时候的所做所为,掌控的让我害怕。
我不想留在原地,我想要探索整个未知的世界。
所以上大学那会儿,我自动的减少了跟家里的联系,除了打电话回家要钱,或者隔个把月打个电话报平安之外,我基本都不主动联系家人。
我把我能想到的“自由驰骋”都实施了一遍:逃课、上网、旅游、勤工俭学……玩的不亦乐乎。
大学毕业之后我就参加了工作,选工作的时候,我也特意把工作之地选的离家远一点——毕竟三年的自由太短暂,不够我恣意挥霍啊。
03
这次是真的自由了:吃自己的饭,花自己的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
自由的感觉真好啊,想几点钟睡觉就几点睡,想下班后参加什么活动就参加什么活动,玩累了不想出去,就待在出租屋里睡懒觉。
如果我知道自由的代价,是斩断我跟家里唯一的联系,那我宁可不要后来的那份自由啊。
工作以后人生就进入一个固定的轨道:工作、恋爱、嫁人、生子,每个人都这么一个套路,我也不能免俗。
但我起码能做主跟谁谈恋爱、能安排结婚的时辰。异常平淡,我就把自己嫁了,平常的跟吃个饭、逛个街没区别。
04
我有了新家,回娘家的次数一样没变多。
这时候家里要进行装修,爹给我打电话,“你房间空着也是空着。我准备把整个楼层打通,都给哥哥住。”
那就是要把我的房间让给别人了?虽然那个别人是我亲哥。我一贯的霸道就是“即使我不需要,我也要占着。”
不过,跟哥哥抢地盘真的好吗?尤其是我2、3个月才回去住一夜。
我就跟爹建议,“装修可以,我房间让给哥哥也可以,但你不能不留我的房间。”
我说:“这样我回家,就算我跟我老公吵架了回家,我也有自己的房间可以住。”
娘突然非常激动,一把抢过电话就喊:“你既然嫁出去了,就不要想着回家,你有自己新的家,你不应该再回到我们这里来!”
我知道,娘是怕一语成缄,怕我乌鸦嘴说中结果。不过他们还是听了我的话,在二楼给我装修了一个房间。
后来我带着一家四口回去的时候,二楼的那个房间有些不够用,娘直呼后悔——怎么当时会选这么小的一个房间呢?
这是后话了。
依然很感谢我的父母,听说我们那边很多女孩子嫁出去之后,就没有了自己的房间,回娘家也不能过夜,就算过夜也都跟父母挤在一起。
同时很感谢我的老公,我们结婚十几年都没有红过脸。
矛盾不是没有,但是内部矛盾,沟通沟通也就达成共识了。就算当时不能解决,赤身肉搏拖到床上打一架也能够解决了。
一架不行,再来一架,看谁熬的过谁?
可是因为老公是家里的唯一儿子(一个妹妹早就嫁出去了),虽然家里有两套房子,我们跟公婆一直都没有分开过日子,所以我跟婆婆的矛盾倒是越来越大。
其实在一开始,我很希望成为一个好儿媳,当婆婆的另一个女儿。哪知道事与愿违,我做的越多,她越觉得理所当然。
家里钱我挣的、家务活我做的、孩子我带的,婆婆却到处标榜她有多累:只要她给我洗过一次衣服,整个村子都能知道;只要她给我带过一次孩子,整个村子都能看到;只要她给我做过一次饭,整个村子都能听到。
尤其搞笑的是,明明饭就是我做的,婆婆要扯着嗓子用全村都听到的声音喊我吃饭:“XXX,几点了,好吃饭了啊!”搞得好像她做的饭一样。
我出门的时候,邻居都问我:“你婆婆饭早做好了,你怎么老也不去吃的呀?难怪她说你难伺候了。”什么?我?难伺候?
对了,还有一点更奇葩:我小姑子不会做饭,不会洗衣服,婆婆说是她福气好;我只要有一餐偷懒不做饭点外卖、衣服不刷直接扔洗衣机里,那就是我懒惰。
可能是公公一贯的懦弱,造成了婆婆的强势,什么都要管、什么都要横插一嘴巴。
对了,我老公也不是一个强硬的人,碰到我,算遇上对的人了,我一直有自己的主见,所以某些时候,我也是个强势的人。
不过两个强势的女人在一个家里,那~家里自然是天翻地覆的。
老公可怜兮兮的夹在中间,像一只小绵羊,不不不,像一颗墙头草,这边靠不了,那边也不喜欢。
05
很多次婆婆做的太过分了,我就想回娘家。
每次收拾好行李,要甩门而出的时候,都会想起那次给爹打电话的情景。
记得那次,被婆婆骂:“你是存心要拆了这个家吗?”委屈不已,给我爹打电话,一贯宠我的爹,居然没有站在我身后。
他把我劝住:“你不要回来,特别是这样愤怒的时候,你不要回来。”
在我爹看来,名声才是他最在乎的,他要让人知道,他是主持公道的,可是在我看他却把我推出去了——在我最需要他的时候。
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支持自己,那不是一种很大的悲哀吗?所以那时候,我总觉得自己在娘家的地位已经很微弱了。
其实这种结果不是早就注定了吗?在我16岁离家的那天,我努力想要逃出“家”束缚,可是现在却想回头奢求“家”的庇护。这不是很矛盾吗?
就像我跟我婆婆之间的矛盾,我跟她很多时候的不可调和是因为对控制权产生了争夺:
她想把我说教成她的子女那样,让我无条件服从听话;而我想做我自己,我在外面独立了这么多年,谁也别想掌控我,所以两个人矛盾频出,她不听我解释,劈头盖脸就骂人。
并且在我的认知里面,一个家,谁出的钱多,谁就有话语权,是老大,别人都要听他的。无疑对这个家庭来说,我付出的钱和心血是最多的,可是婆婆倚老卖老,我无论做什么她都要干预。
物以类聚,对于合我胃口的人,我滔滔不绝;可是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人,我连一个字都懒得跟她多说。说什么呢?多说多错。
婆婆最不喜欢的,就是我软硬不吃的样子。
06
常言道:娘家护的女儿,老公不敢欺;老公护的媳妇,婆家不敢欺;婆家护的儿媳,外人不敢欺。
我不敢依靠别人,包括我的父母,原来我一直都是一个人。
原来我早就没有“家”了。
可是没有家,又有什么大不了呢?人都要长大,都要离开温暖的环境,自己去面对磨难。
没有原来的那个家,我可以自己创造啊!用爱和我的能力给我的孩子们搭建一座港湾——栖息的地方。
齐帆齐微课 第2期28天(5)篇 2916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