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站在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观察,曾经城强乡弱的格局发生转折,进入肯定乡村价值、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阶段。文化建设作为我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始终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为支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更是明确提出要在2035年将我国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给文化强国建设列出了具体时间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变迁日新月异,随着经济体量不断增大,经济增速逐渐放缓,中国经济由过去的追求高速增长阶段进入到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不同的阶段,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体制只有不断进行改革,通过观念、理论、体制、机制的创新,切实解决好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国家文化建设过程中不断涌现的新问题,才能使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满足国家和人民对于文化发展的需要。
满足人民群众对多层次文化生活的需要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目的所在,这为文化体制改革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作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我们要通过村广播、宣传画、公众微信号等,营造深厚的文明宣传氛围,让大家真正掌握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讲文明、树新风。与此同时对于只顾追求经济利益而罔顾法律法规,粗制滥造、博人眼球、哗众取宠,败坏社会风气者,则要予以坚决的打击与取缔。既要打破过去农村的陋习以及条条框框,及时更新落后于文化发展现状的观点、理念,修改不利于文化发展的制度、条例,为乡村文化发展“松绑”,使其所蕴含的能量得以充分爆发。
突出‘农创’发展主题,一方面持续加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村级文化阵地等文化场地的建设,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力度,建设文化广场、文体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等文化活动中心,让“乡村舞台”真正为村民的“精神乐园”。另一方面把农村文化建设成为我们乡镇独树一帜的农文旅融合标杆,让广大游客感受我们乡镇的生态之美、人文之厚、发展之新。
南平市延平区大横镇人民政府
黄佳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