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归来立即赶到西安,本以为疲惫中是难以学到多少东西的,但恰恰第一天是南特师王辉教授的讲座,细细品味顿感醍醐灌顶,结合原来所思,成文如下。
第一点,何为课程?凡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一切(包含条件、手段)均为课程。
如何开发与整合二级课程?
首先明确一种方向,即国家课程是我们课程体系的基础。校本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实际需求的开发与完善,同时也是学校育人特色和教育品牌体现。这个是理念!
第二点、校本课程开发,出之于教师。
校本课程的功用在于有效地弥补国家与地方课程在本校本地区教育中的不足,并体现出一定的特色。因此,它的开发就必须建立在教师研究国家课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学习,教师人人搞科研,做研究型教师。它促进了教师的研究,并在研究的过程中得以提升发展自己。其次,它可以让教师产生成就感,即一种精神上的愉悦与满足,而这种愉悦与满足是任何其它物质都满足不了的。我看春秋时期诸子百家人人登台,“你方唱罢我登场”也就如此。如此方有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为中华文化奠定基础,以致于今人开口即言“华夏文明渊源流长五千年”。再如**初期大师辈出,群星灿烂,那是继**运动之后中国又一次思想碰撞。先生有了思想,学生就有了一种思想的引领。愚以为即使当代中国也没有那样的一种氛围,人的潜力如何发掘,即如此也。再者,这也是科研型教师、优秀团队建设的唯一途径!
校本课程开发,体现出育人特色。
何为教育?教者,上所行,下所效;育者,使人向上向善也。教育的关键在于人的成长而非机器的制造,它既不是一种模式的流程也不是工业化时代的产品。它所面对的是人、是鲜活的生命,他们将以人的姿态去面对人生,而非生硬的机械的物品,这就是“道”。
既然是人就必须有一个目标,也就是以人的标准去培养、教化,并按照人的方式去培养,这就是我们的育人目标或者教育愿景问题,尤其是我们这些孩子们!我认为人的成长现状除决定于其父母的遗传基因外,在其生命旅途中“贵人”的出现也将为其决定因素,同样,在一个人受教育的生涯中从业之师无疑就是其人生的贵人。
而校本课程正是结合学生及教师而设计出的,它最有效地弥补了以上两者的不足。既彰显教师之成就,又有益于学生之发展。
学校不仅仅是教师施教、学生学习的地方,它更应是教师在施教的同时强化学习,提升专业素养与人格魅力,进而引导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我是否可以这样认为。
第三点、还是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应该成一个体系,针对校情、生情不同在实施教学中也不同,正所谓一切皆有为,一切皆无为。以此而言,它的构建就应遵循一个原则,即本土性。如何构建?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
关于国家课程校本化就是教师通过自己的研究解读将国家课程知识结构及体系内化,并结合个人及学生特点进行施教。请注意,教师的内化过程本身就是学习、是研究、是升化,这一过程往往是教师有意识的设计出课程纲要,课标细化,并根据学生特点编写出教案,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
其实教师学习、研究、提升的过程还有一种途径,它就是校本课程的编写。校本课程是结合自己特色与学生需求也是最能展示一个学校特色。它的编写是建立在教师对自己的校情、生情之研究基础上,无形中也是一种提升,或许这种成就感能够激发教师内驱力,从而让大家主动的投入研究之中。
交流期间,一个老师提出一个问题:结合数学学科谈谈课程目标设计。忽然想到一个问题。课程改革的三个建设:课程建设(上述)、课堂建设(生生互动过程体验)、评价建设(评学生为主,通过学生评教师),其实再想想我们的评课,也就是所谓的评教,往往都是最直接的去评价老师的课堂设计、课堂教育艺术及课堂掌控能力,而极少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体验过成),这恰恰是最需要关注的,评学生的思维活跃度,评学生的新知产生度。
抓好三项建设是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