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以调整和改革课程休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目标,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模式。为落实国家课程改革方案,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我校将在切实推行国家课程的同时,研究、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构建我校新的课程体系。
一、涵义
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本质量的前提下,在对社会、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研究、设计或与专业研究人员、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开发的、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强调的是,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二、意义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在于推动课程体系的完善,实现课程的根本宗旨,表现为六个方面。
1、完善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
国家新课程计划的特点之一就是实施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校本课程是相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提出来的。
2、教育的发展
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弥补国家课程自上而下的研究推广周期过长、缺乏灵活,滞后于社会变革、不能及时反映科技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等不足,有利于课程理论与实践的不断丰富和完善。
3、实施素质教育
开发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可选择性的校本课程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自主发展和个性发展,弥补国家课程中综合性、实践性的不足。校本课程与德育目标的事例,有利于学生价值判断能力的提高和情感机理的改善,有利于学生基本品质的日臻完善。
4、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第一,校本课程给学生留下空间。第二,校本课程是根据学生的需求而开发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第三,校本课程开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个性张扬的现实条件。
5、教师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设计者
首先有利于教师课程意识的提升,拓宽了教师对于课程的理解。其次,有利于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获得。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再次,有利于教师行动研究能力的培养。
6、学校特色建设
每一所学校都以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综合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校风和办学传统。江阴高中的校风是“纯朴、求实、爱国、进取”,而办学传统是办学历程中所积淀的学校文化的结晶。如陶行知先生创建的晓庄学校几十年来一直以“教、学、做合一”作为校训。因此,校本课程开发必然鲜明地带有学校的特色。
三、开发依据 (一)国家课程改革纲要
1、课程专家斯基尔贝克指出:“设计课程的最佳场所在学生与教师处的地方。”校本课程开发要依据国家课程改革纲要。
2、制定校本课程标准,应根据基础教育的任务、教育基本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考虑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素质;要结合各个领域课程的特点,渗透对学生思想品德、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方面的要求:要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对于教育的深刻影响,兼顾课程内容和实施手段的同步创新。
(二)学校的发展要求
特色教育是学校的发展之路。
(三)学生的发展需求
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综合实践活动对个人发展有益,学生普遍喜欢亲身实践、讨论交流、试验探究等教学方式,目前评价主要以考试为主、缺乏反映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评价制度,学生普遍认为分数并不能全面反映其发展状况。
(四)教师的发展需要
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需要一批骨干教师,需要青年教师的成长。而校本课程的开发为教育教学带来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有利于教师的进步和发展。
四、开发目标
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学会交流,在合作中学习;学会自信,养成自我认同感和坚毅的品质;学会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会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懂得生活,成为生活的主人,并掌握一项健身技能和一项娱乐技能,具有现代中国人的意识。
五、课程结构
我校根据新课程标准确定课程结构:语言与艺术、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与技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将校本课程分解为符合学生特点的可供学生选择的选修课程。具体类别、课程目标、涉及主要学科及课程方向如下:
(一)、语言与艺术 课程目标:
1、学生学习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人文素养和爱国精神。
2、结合英语学习,了解西方文化和国际交流常识,提高分析和认识西方文明的能力。
3、能用辩证和历史的观点分析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4、培养学生艺术欣赏的能力,认识艺术对人生的作用,提高艺术素养。
涉及学科:汉语、英语、哲学、历史、、音乐、美术、影像、社会学等。
拟开课程:古诗文名作鉴赏,儒家思想与传统美德,中国古代文化名人传略,英文表达,现代西方文明介绍,演讲,文学创作、绘画,书法,,器乐,声乐,合唱队与乐队,摄影与摄像,古典音乐欣赏等。
(二)、数学 课程目标:
1、培养学生数学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结力。
2、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
3、发展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涉及学科:数学 拟开课程:数学史话,数学家介绍,数学思维,趣味数学,生活与数学,竞赛数学。
(三)、人文与社会
课程目标:
1、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品质,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会合作,学会生活,学会创造。
2、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使学生形成合理的是否判断能力。
3、作好把握机遇、挑战危机的准备,掌握预测能力、获取分析信息的能力。
涉及学科:法律、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礼仪学等。
拟开课程:人际关系,成功人士创业史话,法律常识,礼仪规范。
(四)、科学与技术 课程目标:
1、了解科学发展史,认识科学发展中包含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2、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和能力。
3、善于认识自己的特长,着力发展特长。
4、培养学生的学科特长,培养学生灵活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涉及学科:哲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劳动技术、信息技术等。
拟开课程:科学启示录,最新科技成果介绍,中西方科学史,科学技术与人类历史,学科竞赛等。
(五)、体育与健康 课程目标:
1、了解不良心理、不良行为的形成机理,优化学生的心理环境。
2、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正确地理解自我,确定努力方向,激发奋斗的精神。
3、培养学生终身健身的习惯和一定的体育技能。
涉及学科:心理、体育与健康等。
拟开课程:心里健康咨询,健身技能,家政,健美、体育竞赛,球类选修等。
(六)、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目标:
1、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培养关爱自然、关爱生命的意识。
2、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和思考人类生存的意识。
3、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涉及学科: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劳动技术、信息技术等。
拟开课程:生活中的环保问题,人类与环境,航模制作,生物培植,网络制作等。
六、运行与管理
校本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必须有一整套管理和运行机制的配合,他们既是校本课程改革的保障系统,又是校本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校本课程运行管理事教师队伍的建设
1、校本课程的教师队伍由学校全校教师、外聘高校教授、校外学术委员、社区教师等构成;
2、全校教师都要积极关注课程改革,了解国际、国内课程改革的信息,关注社会、科学、技术的理论、实践、发展的热点问题,研究、开发相关课程;
3、学校鼓励教师开设既符合校本课程目标又表现教师特长的校本课程,学校鼓励教师开设不同门类的校本课程;
4、学校负责开设校本课程教师的培训和交流参观。
(二)、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
1、学校成立校本课程研究开发指导小组;
2、教科室主任负责日常“校本课程研究开发指导小组”的工作。“校本课程研究开发指导小组”负责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工作;
3、组织教师培训和交流。
(三)、校本课程的组织实施
1、学校成立校本课程组织实施小组;
2、教导处主任负责日常“校本课程实施小组”的工作。“校本课程实施小组”负责校本课程的组织实施工作;
3、组织校本课程的考核与评价工作。
(四)、校本课程管理
1、管理机构名称——校本课程管理委员会
2、校本课程管理委员会成员
校长室、教务处、教研室、政教处等负责同志组成。
学校成立“校本课程管理委员会”;
3、校本课程管理委员会职责
①负责校本课程教材研究和开发;
②负责校本课程的申报、审批;
③负责校本课程的评价;
④负责规划校本课程的实施;
⑤负责指导教师开设校本课程并组织培训;
⑥负责指导学生选择校本课程;
⑦负责校本课程安排、考核、评价及调整。
4、校本课程申报审议制度
校本课程采取申报审批制度。各学科教师根据校本课程的目标及结构,针对我校学生实际,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的特点、实践经验与思考,申报个人或教师小组课程计划。
校本课程的开设,先由教师个人根据校本课程目标和结构要求申报课程,校本课程管理委员会审批同意后方可实施;申报时间为每年5、6两个月。
申报课程由校本课程管理委员会负责审定批准。
申报校本课程的教师(学生,下同)必须提交课程名称、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课时安排、组织形式、评价方法、课时讲稿提纲等相关资料。
校本课程管理委员会负责考核评价开设课程和教师。教导处将评价结果以书面形式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反馈情况,结合教学活动过程中形成的认识,对已开设的课程进行必要的修改、补充和调整,使其更符合学校的育人目标,更贴近现代生活和我校学生实际。
校本课程由教导处负责实施。每两周安排两课时。为确保校本课程开设的质量,避免选择过于集中,学生在同一时段中需选择第一、第二两个志愿,以便调整。课程和学生全部确定后由教导处编排授课或活动地点。
5、校本课程全面实施学分制管理
学分制管理是以学分为单位刻划学生学习质量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学分和学生毕业应获得的总学分。
①校本课程采用学分制;两学年为一周期;
②每一个课时为0.5学分,修满15学分为合格。
(五)、校本课程运行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有效运行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1、建立学生选课指导制度;
2、建立学生选课登记制度;
3、建立校本课程专用课表;
4、建立校本课程资源库。
七、评价和奖励
校本课程的评价包括两个方面:
⑴对课程开发实施者的评价。一是学生选择的人数,二是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三是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评价,四是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五是教师采取的授课方式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情况。
⑵对学生的评价。校本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学分制。一是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三是学习的客观效果。
对校本课程的评价由“校本课程管理委员会”与教导处从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学习效果三个方面进行。
课程内容评价以“教育性、趣味性、启发性、实践性、实效性”为依据。
教学过程的评价由“管理委员会“进行课堂调研,分析其设计是否精心,教法是否得当。
学习效果的评价根据学生所写的小论文、作品、制作、活动、测试、竞赛等成绩。
(一)、对学生的考评
1、修满2课时有资格取得1学分;
2、考核内容根据教学内容和形式由任课教师决定;
3、考核形式以作业、学习体会(收获)、论文、调查报告、答辩等形式呈现,由任课教师决定考核形式;
4、考核由任课教师负责,最终结果反馈至教导处与班主任处,并报校ABC考核领导小组。
(二)、对教师的考核与奖励
1、考核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
2、考核形式由学生欢迎和受益程度问卷、授课教师自评和校本课程管理委员会综合评价为主;
3、考核采用阶段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4、校本课程的所有授课资料都是考核内容;
5、校本课程的考核与学校ABC考核挂钩,作为考核加分项目;
6、平时的课时按课时津贴计算。 附件:申报表;登记表;考评表。
郑州七中校本课程
教师在偏写教材前,首先要撰写课程纲要,这是课程实施的依据。 校本课程最能体现学校特色。
“校长不要只做自己得心应手、立竿见影的事情,而要关注真正重要的事情。”日前,面对记者的采访,郑州七中校长袁新民毫不含糊地说,“我们正在进行的校本课程开发就是七中目前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在广泛征求学生、教师和家长意见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和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为目标,通过开展丰富的教育活动;切实加强基础教育,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现在,七中开发出的27门校本课程,主要分为语言、科学、鉴赏、生活、健体和益智等5大类,它们符合学校的特色,能够发展学生的特长。”
为了七中的长远发展和构建有七中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根据学校的工作部署,该校全体教师参与了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从2003年暑假开始;教师们认真学习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和重要意义,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和特长,确定选题,然后牺牲大量的休息时间,翻阅书籍、浏览刊物、搜索网络,编写出了若干课时的校本课程教案。在新学期开学时,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收到了左崇宁等116位教师设计的《美文赏析》等119门校本课程的教案和讲义。
27门校本课程的开发
袁校长说:“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拿到教师的校本课程教案和讲义后,分门别类地进行了整理统计,并以学科组为单位选出了44门优秀课程。接着,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又跨学科组进行了第二轮评选,小组评委对这44门课程的重要性、科学性和可行性逐一展开讨论,最后推出了《美文赏析》等27门课程供学生选择。”
这27门校本课程推出后,学校又出台了《郑州七中校本课程实施征求意见》,明确了校本课程的实施目标、实施原则,讨论了学生选择校本课程的方法。最后,组员们达成共识:以年级为团体,以班级为单位,学生自主选择1~2门课程,分中考前后两个阶段进行。由于目前条件所限,学校这样做只能满足绝大数学生的需要。不过,随着新校区的落成,七中会按照较为理想的模式开设校本课程。据袁校长介绍,这种理想模式完全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可以按照兴趣和需求自主选择1-2门校本课程,也可以跨班级、跨年级上课。这样,学校就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不同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师怎样编撰教材
“教师在编写教材前,首先要撰写课程纲要,这是课程实施的依据。”袁校长说。
七中目前的校本课程大致有两种形式:改编已有的课程和开发全新的课程。开发校本课程虽然不像开发国家课程那样耗费大量的时间、财力、物力和人力,但是也是一项需要有较多投入的工作。七中有的教师把已有的课程改编成自己的校本课程;也有的教师把多门已有的课程改编成一门校本课程;更多的教师则是结合自己的特长和学生的兴趣,开发出全新的校本课程。总之,教师们或改编或开发出了合适的课程内容,同时也使这些课程内容成为有七中特色的校本课程。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基本素材,编撰教材是一项科学研究工作,直接关系到校本课程开发的成败。袁校长强调,校本课程的开发者绝不能把编撰教材看做“复印——裁剪——粘贴”的.简单劳动,而应该把它看做一项创造性的艰苦劳动。在开发校本课程前,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向设计课程的教师提出了两项具体要求:一是注意教材的基本结构,二是编撰教材时要采用横向顺序和纵向顺序两种方法,坚持科学、易懂、便于操作的原则。
记者发现刘会霞老师设计的《野外生存》非常具有代表性。刘老师说:“我主要是想通过此书向同学们介绍一些野外求生的常识和经验,希望通过这些经验的学习,他们能够终身受益。”《野外生存》的前言这样写道:“如果我们像鲁滨逊一样被扔在孤岛上,又有谁能像他一样在那个环境中活下去呢?你能应付突发事件、解救自己于危难吗?看过《人猿泰山》的学生都应该记得泰山和大自然的融合。人是大自然的儿女,离不开大自然的怀抱,然而大自然偏爱的,是那些智慧、勇敢的人。”
校本课程带给学生什么
七中的校本课程于2004年2月试行开课,全校师生皆大欢喜,其中受益最大的就是学生。
初一(7)班的学生在谈到《中学生人际交往》课程时说:“我们认为人际交往是十分重要的,这门课程对于我们在学校里、家庭中和社会上如何与他人交往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它让我们知道了在遇到一些事情时应该做什么、说什么。老师在讲课时经常给我们举一些实际例子来说明问题,这些例子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并且趣味性很强。我们同学都喜欢这门课程,并且愿意继续学下去。”
初二(1)班的学生很喜欢《美文赏析》这门课程,他们在谈到授课教师左崇宁时说:“左老师准备得非常充分,每节课都有不同的文章可以欣赏,课堂气氛也很活跃,我们的积极性很高。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美文的标准,懂得了如何欣赏美文。”
“把英语和日语结合起来,既复习了英语,又学习了一门新的语言,我们觉得很新奇。这是全班58个同学一致通过的一门课程。每个星期,我们都盼望这节课的到来。课堂上,黄老师用英语教日语知识,我们的学习兴致很高,希望这门课长久地开设下去。”高一(8)班的一位学生就黄利军老师的《英日双语一起学》如是说。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繁重的学业负担,适当调剂了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学生们在愉快的气氛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开阔了视野。
“学生的评价有利于我们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改进工作,也有利于逐步完善校本课程体系。”袁校长对记者说,“由于目前学校受条件的限制,学生暂时以班级为单位选修校本课程,学生成绩暂不计入档案,只在学期结束时给他们一个综合评价,计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4类。学校待时机成熟后,将根据每个学生的意愿,允许他们跨班级、跨年级选修1-2门课程,成绩评定采用学分制,并将它计入毕业成绩。”
目前,郑州七中推出的《美文赏析》、等27门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已经成为该校课程建设的首批财富。我们相信在以后的发展中,该校的校本课程不仅会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而且能激活刻板的教学模式,为学校、教师、学生及其家长提供广阔的创造空间。
编后:校本课程是最能体现课程改革精神的,也是最能体现学校特色的。在没有既定模式可以参考的情况下,郑州七中提出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总目标和指导思想,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构建出了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这是难能可贵的。这种勇于落实课改理念的精神值得肯定和学习。
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郑州七中的校本课程开发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深化。比如:开发校本课程是不是一定要编写教材?怎样通过开发校本课程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特长?等等。希望郑州七中的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也希望更多的学校积极行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