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回炉”技校不是降级,而是升级(下)

20251015-1016 

政策支持:政府引导技能提升

“本升专”现象并非孤立发生,它得到了政策层面的积极回应与引导。2025年,山东、浙江、广东等多个省份密集出台政策,鼓励技工院校开设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大学生技师班”,从制度上为“回炉”提供了便利。

这些政策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就业市场变化的精准施策。山东省政协委员、高考升学规划专家娄雷指出:“‘本升专’现象的背后,是部分高校人才培养与职业市场需求之间的错位。”

这一错位在数字上体现得尤为尖锐。2025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就业压力持续增大。与此同时,企业对“高学历+高技能”型员工的需求却极为旺盛。青岛市技师学院曾面向133家企业开展调研,发现49.62%的企业表示拥有这类员工的数量不足30%。供需之间的巨大缺口,为“回炉”的本科生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教育创新:“学历+技能”培养模式

为适应这一新型学生群体,技工院校并未简单照搬传统模式,而是创造了独特的培养体系。以青岛市技师学院大学生技师班为例,其采用两年学制、工学一体的融合培养模式。

这些学校的专业设置也极具前瞻性,紧密对接各地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例如,青岛市技师学院2025年新开设了工业机器人应用、新能源汽车检测等6个专业。绍兴技师学院则设有智能制造、数字信息等四大专业群。

鲁北技师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张岩表示,这批学生年龄大一些,但理论扎实、自主能动性强,学习新技能上手很快。而“订单班”、“委培班”等校企合作模式,则实现了“入校即入企、毕业即就业”的无缝衔接,有效解决了“所学”与“所用”脱节的问题。

观念转变:从“学历社会”到“能力社会”

最深层次的变革,发生在人们的观念里。不以学历论能力。希望能扭转如今社会上的刻板印象,‘本升专’不是学历降级,而是个人选择,是实现个人价值的途径。曾经的“唯学历论”正在向“学历+技能”悄然转变。企业“招不到”高技能人才与大学生“找不到”合适岗位的矛盾长期存在。而大学生技师班正是破解这一结构性矛盾的有效方案。

当前我们正面临从“学历社会”向“能力社会”的转变。那些不肯“脱下长衫”的大学生们应当意识到,真正的“体面”来自创造价值的能力,而非一纸文凭。

从大学到技校,不再是简单的学历降级,而是通往“紫领”人才的新路径,那些既会动手又懂理论的复合型人才,正成为高端制造业的稀缺资源。

在郑州市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安梦怡放弃了传媒专业,选择学习动车组检修技术。简单说,就是给高铁动车组“看病”。她的选择不是学历的倒退,而是职业前景的飞跃。

教育之路不再是从一所学校到另一所学校的直线前行,而是每个人根据自己志趣和能力的多元选择。当技能与学历从对立走向融合,我们的社会才真正向“能力主义”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众晟悦纳 #本升专 #技能导向 #技校 #回炉深造 #现实主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