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听到学生说“差不多学会了”“这次考的差不多,还行”,那“差不多”到底是“差了多少”呢?
今天早上,我在操场碰到了一个老师,说一起走走吧!我随着他的脚步慢慢的走了上去。我们在同样的跑道上,我俩差了大概有不到一米的距离,我一直迈着不快的步伐,一直慢慢的追着他,至到过了半圈,我俩才肩膀向平。
说到这里,我就想到了,我俩之间最初的距离差不多,直到半圈才肩膀向平。我慢慢步伐,不就是一直觉得俺俩之间的距离差不多吗?学生们,对新知识的掌握,一听就会,一做就废。这不就是认为自己掌握的差不多了吗?考前复习,感觉自己差不多都会了,但是,一考试成绩却不理想。
所以,看似差不多,哪怕是知识上有一点模糊不清,都需要我们认真的去,把知识弄清楚。不要把“差不多”的知识,越积越多,到最后却真的相差很远。“差不多”是真的“差很多”啊!
差不多就是有差距,有差距就是差很多。事实确实如此。而这也正是眼下浮躁的人应该注意的地方,因为大部分人经常会出现内心的不平:我和××都差不多,凭什么他升我不升,凭什么他得奖我没有,凭什么他加薪而我没有,等等。一大堆这样的不平,其实都可以这样解释:差不多就是有差距,有差距就是差很多。
今天,我和同行老师之间的步伐虽然相差很远,但却以不求上进的态度去追赶,却需要很长的时间,说明差不多就是有差距的,有差距就需要我们努力的去追赶,将差距缩小。事情虽小,差距可见。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忽视小细节,觉得差不多就行,但往往“差不多”的结果是“差很多”,差很多的结果就是出问题,就是有损失。在学习的道路上就会失去很多,每件事情都差一点,事情多了,就越差越多了。
如果说粗心大意有时是无心之过,那“差不多”则是意识的问题。在我们的工作中,一定要传承工匠们的一丝不苟、执著敬业的精神。从思想深处杜绝“差不多”心态,杜绝日常的粗心大意。不做差不多先生”,真正杜绝“失之毫厘、谬之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