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别人对你付出了,你会作何感受?
如果别人自持对你付出了而“理直气壮”地指责你,你会作何感受?
1
最近,一个朋友向我倾诉了她的烦恼。
她孩子的姑姑总是给他们孩子,甚至他们买东西。弄得她都快崩溃了。
我说,人家一片好心,你为什么会崩溃?说的这么严重。
她说:你看你看,你也这么说!我怕的就是别人这么说!尤其是我婆婆。
我拒绝的话说的轻了,不管用。说得重了,我婆婆先不高兴,甩脸子给我们看。说我们不知好歹,是看不起人家闺女吧,人家一心一意给你们买东西,花了钱还不落好,我们真是没良心。
但是,接受了。日后有了纷争,这又成了人家攻击我的资本。说我受了人家的礼,不知感恩,弄的我心里特别难受。
我说:如果你觉得实在是“盛情难却”又不想欠别人的,那就回赠呗。
她说:但是那种毫无质感的赠来赠去,让人很累(三四个姑姑呢,也觉得自己有点承受不住)。况且如果你回赠,对方又会赠送更多。
其实,她给买的东西,我们并不需要,有的时候也不满意,不符合我们的审美。我除了替她心疼钱以外,就是很重的歉疚感,有种“拿人手短,吃人嘴软”的感觉。
拒绝的后果是引发一系列家庭矛盾,接收的结果是在家里堆砌了一堆漂亮的垃圾,心里也堆砌了一堆“欠疚”的垃圾情绪。
浓重的“欠疚感”搞得我在她面前,甚至在婆婆面前,说话都没有底气了。这种感觉太糟糕了。有什么好方法呢
2
还看过这样的例子:一位女士,刚结婚时,跟婆婆关系很好。一切改变都是住在一起开始的。
婆婆勤快,爱替他们洗衣服、收拾房间,媳妇除了感激和心疼,也觉得个人空间受到打扰。多次跟丈夫提起这事,未果。干脆就自己跟婆婆委婉的说,依然未果。
媳妇是个注重个人空间和生活质量的人。自己的衣服,尤其是内衣,被她认为是私物,决不允许别人侵犯的。
但是,婆婆经常殷勤过度,除了主动替他们洗衣服。还给他们叠被子,而且借找脏衣服的空隙,翻检儿子儿媳的个人物品。更有甚者,婆婆经常在媳妇睡觉的时候,蹑手蹑脚的去收拾媳妇房间。
丈夫不觉得有什么,因为他从小就是被他妈这样收拾大的。但是儿媳受不了,因为媳妇没有体会到帮忙的乐趣,反而觉得被偷窥了隐私,自己的个人空间被侵犯了。
那一次,媳妇回来,发现婆婆把自己的内裤用洗脚的盆子洗了。媳妇顿时爆发了:妈,我求你以后别洗我衣服了好吗?然后把那内裤丢到了垃圾桶。
婆婆当场虽没说什么,但此后经常会含沙射影的说:“现在的年轻人就是不好伺候,你给他干死干活的,也不落好。你看那谁家的媳妇,整天的嫌这嫌那的找气生。这不是不知好歹嘛”。你说这样明显的话,是人都能听出来她什么意思。
儿子在一旁说:妈,年轻人有年轻人的生活习惯,你们就不要跟着瞎掺和了。别管那么多的闲事。一听到这,婆婆就蹦起来了:我一把年纪了,让你来管我吗?你让我干嘛我就得干嘛?我让你牵着鼻子走吗?你们谁也别想管住我。
儿子:妈,你别强词夺理好不好?我只是就事论事。
婆婆:我强词夺理?你还是有文化的人,谁家的小子跟老子这样说话的?你书都念到狗肚子里了啊?我养你三十大,四十大,你现在翅膀硬了,开始嫌弃我了哈?嫌我碍眼了是吧?我辛辛苦苦为了谁?你个没良心的东西......
每到这时候,媳妇就能走多远走多远。不听那些无理取闹的话。她是婆婆,是长辈,不错。但是婆婆每次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骂的他们狗血淋头。之前的所有付出都变成了现在吵架的资本和底气,让他们毫无还口之力。
媳妇内心憋屈的很。发作吧,老人伺候你,你还不满意,所有人都会说你太作。不发作吧,真心愤怒。愤怒的力量不能向外发泄,只能转而向内,自己咀嚼。时间一长,都抑郁成疾了。
3
我在办公室里经常会看到班主任处理违纪学生的情形。班主任惯用的招数就是叫家长,然后让家长亲自教育违纪的孩子。(现在的孩子也是太娇贵,老师有丝毫的不对,就会打市长电话举报。只有让家长亲自教育才是万无一失的)。
家长三句话离不了“你这样不知上进,对得起我们吗?”、“我们辛辛苦苦为了谁?”,结尾必然以“为了父母,好好学习吧”结束。
这种利用孩子的“歉疚感”来教育的方法,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因为青春期就是躁动的时期,是他们开始思考“我是谁”的时期。他们不想为了父母、为了别人而学习,他们渴望做自己。而做自己的代价就是与家长和老师这种限制自己的权威对抗,结果就是违纪。违纪的结果就是再次进行“歉疚感”的教育。所以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为什么青春期必然会“叛逆”?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说:“叛逆是因为想做自己!”
他们想做自己,不要再被别人安排、干涉、控制。在中国,大部分孩子从小到大基本上都是在父母的安排下成长的。
从蹒跚学步时,他想拿一个玩具,父母怕他跌倒会替他拿来。学吃饭时,父母怕洒怕脏喂着吃。上哪个学校、学哪个专业、谈怎样的恋爱、找怎样的伴侣、找怎样的工作、买怎样的房子、装怎样的风格......
买蛋糕时,孩子说要榴莲味道的,妈妈却说要草莓味道的。实际上是妈妈想要草莓味的,妈妈想要代替孩子的感受,很遗憾,孩子的感受和她的并不一样。
此时,有的强势的父母就会训斥孩子不听话、不懂事。然后用父母的权威来压制孩子的真实感受。同时也给孩子心理暗示:你不听话妈妈(爸爸)就不喜欢你了。久而久之,他就不会再有自己的感受了。
中国的孩子太累,因为他们背负了太多别人的意愿和思想。孩子不是他们自己,只是父母们控制的木偶。他们甚至从未独立的体验过、探索过这个世界。这种付出不值得肯定。
4
第一种情况,付出者(姑姑)不考虑接受者需不需要,只管自己“送的舒服”。我对你付出了,所以,我对得起你,思想上有种付出者的优越感。
但这无形中给接受者带来“愧疚感”,特别是受到婆婆的指责时。这种愧疚感和反驳的无力感更加加重,让人压抑。这种付出,不值得肯定。因为,大多数人宁愿不接受这种“礼物”,也不想拥有这种“愧疚感”。
第二种情况,可以肯定,这种长辈并不是真心的爱孩子。
这种付出并不是爱,或者只是一种作为长辈的义务,并不是心甘情愿的。
这种付出,只是为了让她维持自己在情感上高高在上的感觉,是为了拥有对别人指指点点的资本,从而让自己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
我对你付出了,我问心无愧。你接受了我的付出,就是欠我的。所以,我有资格指责你,你没资格对我说三道四。
有谁会喜欢这种“歉疚感”呢?所谓“拿人手短,吃人嘴软”,就是这个道理。而这种付出也会导致恶性循环。如果你想摆脱这种“歉疚感”,必然会反驳或逃离。反驳的结果就是你不仁不义不孝,不知感恩,对双方都是伤害。而逃离的结果也是两败俱伤。
亲子关系不是一种恒久的占有,孩子长大后,父母应该学会得体的退出,而不是苦苦的纠缠,更不能用道德去绑架孩子。这样孩子才能学会独立坚强的面对整个世界。像这种典型的父母严重干涉子女生活型的付出,尤其不值得肯定。
不管是第一个送礼物的问题,第二个婆婆的问题,还是第三个老师父母的问题。所有这些付出皆没有考虑到接受者的感受,他们是否需要,是否愿意接受。
心理学上说:单纯的“付出者”其实并不伟大,他们不计得失的付出,从根本上是一种自恋......“付出者”其实在享受这种逻辑:既然我是付出的一方,那么我们的关系无论出现什么问题都是你的错了。
他们这么不考虑接受者的感受,不遗余力的疯狂付出,不是爱!只不过是想维持自己在情感和道德中高高在上的幻想。
这样的人恰恰会是我们身边关系比较亲密的人,在理智上,接受者不能反驳,但是理性上的接受不能遏制住情感上的仇恨。接受者不会像他们预期的那样享受,反而会怨恨他们、远离他们。因为谁都不想备受“歉疚感”的折磨。所以,请那些自以为是“伟大”的付出者快快住手吧。
一个音乐老师
又要做人,又要做戏。立志做一个不被岁月所伤的好姑娘,戏要做得漂亮,人也要活得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