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绵羊
有时候我总觉得人生好像充满了奇迹与巧合。
高中刚毕业的时候,我一心只想做一个英语翻译,填报的所有志愿都是这个专业的。而后上了大学,因为语文成绩比英语成绩稍好,被调剂到了新闻专业。再加上我当年顺其自然的心态,虽然感到遗憾,却也没有转专业之心,于是"被"读了四年我个人并不是很感兴趣的专业。说起来也很奇怪,同样是写东西,我上高中的时候爱写散文,可上了大学却对写新闻爱不起来。大概写东西对我来说,只是抒发情感、记录生活,所以我不用在意它是否太主观、太感性,甚至偶尔会有一点想象的成分在里面,可这样的标准放到新闻里面却会让我变成一个没有职业操守的记者。
毕业之后,我从事了本专业的工作,可没坚持多久便辞职了。也并不是环境或薪酬的问题,只是在内心深处就是有一个声音在很委屈地说"我不想写这些东西"。辞职以后,我又开始学英文,后来,误打误撞地去了英语培训机构教起了雅思托福。虽然不是翻译,但又好似莫名其妙地回到了最初的起点一般。
后来我想,或许所有的不可思议,都有那么一点点的理所当然。我如果不是对语言比较感兴趣,那我可能都不会再去捡起很久没碰的英文。而如果我内心是喜欢新闻的,或许我也能在这个领域一直做下去。
以前忘了听谁说过一句话:其实找工作找一份自己不讨厌的就可以了,要是真找了自己感兴趣的,每天重复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时间久了也一样会厌倦。我当时年纪小,乍一听还觉得挺正确的。但现在想想,实在是太荒唐啦。工作从来都不是在重复做同样的事情,而是在不断重复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同时在这个领域里钻得更深、研究得更透彻,学习到更多延展性的知识。如果一个人有上进心,那么就算他从事着不喜欢的工作,他也能把工作做得漂亮;而一个人要是没有上进心,就算他从事着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最终也会把它做得无趣。
昨天跟一个朋友聊起"投行"这个行业。他说,我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大概就是在讨论说为什么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很多都去了投行,他们作为国家最优秀的一批人应该为国家做贡献才对,并且认为他们去投行工作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这是一种利己主义。我当时很不解,问他,难道如今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全部都去了投行?他说,并不是啊。我说,那说这些话的人大概也是自私的吧,他们期盼着自己什么努力都不用做,高中毕业读个普普通通的大学,找一份普普通通的工作,然后架好姿势享受国家可以说是最努力的那一批人带给他们的福利与优惠。而且更搞笑的地方在于,这些人一直指望着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名校学生一毕业就投入国家建设中,去为社会制定规则。
或许我们身边的太多人都习惯了被社会、父母、他人所左右,去选择最好就业的专业,最稳定的工作,最风光的职业,却忘了问自己:你真正喜欢什么。这些人中间,当然可能也包含我们自己。
我始终愿意去相信,每一个专业、每一份工作都有它的独特之处。但即便如此,也只有真正喜欢他们的人,才能将这份独特发挥到极致,将不可思议变成理所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