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课抄了武汉女作家池莉的诗歌《哪里有什么孤独》。最初读池莉的小说《烦恼人生》,每天带儿子坐轮渡上班的蓝领印家厚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那时我刚刚上班,还没有结婚。池莉擅长写武汉普通市民的生活,凡人琐事,真实得让人心碎。转眼三十几年过去了,2017年春夜在武汉坐轮渡从武昌去汉口,想到了印家厚和他坐的轮渡。我已想像不出他坐的轮渡是什么样子,但绝不会是我们坐的满是游客的游轮。
“我怀疑/孤独是被孤立出来的/我从不怀疑的是/如果连孤独的权利都没有/那才真是/孤独”——池莉《哪里有什么孤独》
延迟一个月的2020年高考今晚终于降下了帷幕,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当然很多高三的考生和考生的家长,还有高三年级的老师们也都会有一种终于结束了的庆幸之感吧。
上了年纪的原因,越来越边缘化了,有主观上的自觉,也有客观上的被动。王朝云抚着苏子瞻的肚子说里面满是不合时宜,苏子瞻哈哈大笑,千年以降谁还能听出笑声中的辛酸和无奈呢?
高考语文又考宋史、宋诗、宋代散文了。全国三套卷子,有两套文言文考了《宋史》,有两套古诗阅读考了宋诗,我们用的全国二卷中的名篇名句默写,6分之中,有3分考的是宋代散文。
高考语文就是这样,考什么都合理,基本上没有超纲之说。昨天上午九点钟考的语文,中午知道了作文内容,然而直到今天下午才看到吉林省用的全国2卷。通览一遍,觉得比模拟卷、冲刺卷、压轴卷要好答——不是容易,是好答(“容易”和“”好答”是两个概念)。专家都有预测压题的癖好,而且越是外行瘾越大。我不是专家,甚至不算是体制要求下的合格的高中语文教师,只能算是一个宽泛意义上的教书人,我喜欢这样的角色定位。
吉林的权红写了她的高考,我的高考应该与她同年——1984。我的高考平平淡淡乏善可言,也是在7月,不是7月7、8两天,而是7、8、9三天。1984年高考最让我骄傲的是语文考了104分(满分120分),全县第一,作文47分(满分50分)。据说那一年数学最难,全国平均分29分(满分120分),我考了49分。我没能考上本科,只是考上了师专,而且专科的学历一直陪伴着我从来没有发生过什么改变。无论是本科,还是专科,甚至是中专,于我而言最庆幸的是坚持着参加了高考而且考上了专科。
高考对一个人一生的重要性,现在的重要性远远没有40年前大!40年前能上大学与否,不但很清楚的改变或确定了原来的身份,而且几乎就决定了所有人高考之后的人生轨迹。40年前上大学不需要花学费,国家还要发放生活补贴。40年前大学毕业基本上没有不接受国家肯定会分配的铁饭碗的“自由和权利”。
今夜无眠者会有很多,刚刚窗外还传来鞭炮声,打破了夏夜的静谧。我亦无眠。
高考与我们那时相比,更多的意义是一种人生经历。现在的学生既幸运又不幸:幸运的是他们都能很容易地体验到大学的生活经历;不幸的是,为了上大学的初衷,他们应该在大学更努力一些才行。
几年前我还当班主任时,对学生们的期许很真挚,不止一次地告诉我教过的熟悉或不熟悉的学生们:无论今后做什么,得意还是失意,顺利还是艰难,有两样最根本的东西无论如何也不能丢弃——一个是理想,一个是良知。
1984年高考,文科考6科(语、数、外、政、史、地),总分640分,我只考了44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