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这样的觉察,我们每日的生活过得紧紧张张,许多事先设想和规划的事情到了一日截止的时候成效不大,然后不断勤奋的反思自己的问题,记录下自己的种种不是,深刻的剖析了时间和注意力的浪费情况,下定决心,第二日有所改善,然后就又是这样的一个循环,终日陷在种种烦躁当中不能自拔。
按照李笑来老师的说法,相信我,你并不孤独,这样的事情天天发生在我们的周围,特别是发生在我们这群有唯一的想法,依然想上进的人当中。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得到推出了各种专栏之后,选择的时候,选了又选,最后选出了李笑来老师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专栏,之所以选择笑来老师的专栏,是因为读了他的《把时间当做朋友》一书,感觉收获很多,开始阅读专栏的时候是可以每天写下思考笔记的,随后,又订阅了吴军老师的和古典的专栏,应该说,订阅的每一个人看过后都是有收获的,然后就是看过了,毕竟每个人说的内容都对我们的观念是一个冲击,在上面是需要花费时间的,但是就不能像开始订阅笑来老师的专栏一样,能够每天阅读,思考,经常有未读或只是看过而已,结果为了阅读专栏的事情,每日生活在自我批评之中。
看看笑来老师的订阅量,10万+,可是每天打开看的人,不超过40%,这是为什么呢?订阅得到专栏的人,难道还能说不那么自律吗,没有上进心吗?
痛定思痛,踏实下来,看看本心到底应该如何去做。仔细思索,才发现,这是一种陷入了“虚假的勤奋”当中,不知道心理学上有没有这样一种说法或是这样一个研究,一个人整日忙忙碌碌,却失去安全感,惶惶不可终日。而这是大多数人的常态。
造成“虚假的勤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我想,应该是没有想清楚每个阶段自己的重点是什么,自己需要做什么,在过了那个阶段之后数月或数年才去弥补,始终处于一种弥补亏欠的状态,造成自己巨大的心理压力。这是什么状态,是一种虱子多了怕咬的状态,而不是相反。背负的内容越多就慢慢的越来越重,直到出现那根压垮自己的稻草。就像阅读得到专栏一样,上面每个内容都超棒,像罗胖所讲的内容,我家8岁的孩子都听的津津有味,可是,那是你在当前阶段需要的吗?吴军老师将自己的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条,工作效率超高,但是在他的专栏中并没有完全体现他是如何将这些内容有机安排在一起的,那么这些内容是你需要的吗?对于当前阶段的你来说,什么才是你需要的呢?订阅的专栏多了,就又造成了天天紧张学习而不断自责的悖论中去。笑来老师说的,这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没错,可是订阅了多个专栏之后,你还能从容的积累吗,还能将你新学到的概念、知识和已有的存量体系建立联系吗?如果不能有效建立联系,那你学到了你需要的内容了吗?
因此当你问上天为什么你自己的人生那么多焦虑和艰难的时候,我想可能是你前世亏欠太多了,因此积累的亏欠造成当前的你如此狼狈不堪。当然,这里的前世,按照笑来老师的说法来说,是7年,按照我自己想法,是5年。
怎么办呢?用最流行的说法来说,就是“活在当下”。用更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什么年龄段解决什么年龄段应该面对的问题。你是小学生,那么去玩吧,玩到你不想玩为止。你是中学生,那去准备高考吧,准备到吐为止。你是大学生,去掌握专业基础技能吧,准备到像万维钢老师那样突然就能读懂论文和写论文为止。刚参加工作,就去低调做人,学习社交和工作思维吧,直到这个公司不再能让你进步为止,这个阶段不要想着赚钱的事情。盖茨是盖茨,你是你。30多岁了,去考虑结婚养育孩子的事情吧,要不你什么时候还能去做。千万不要认为什么事情都可以弥补,30多岁了,不去考虑遗传的问题,想等事业有成的时候再去考虑遗传的事情,那不是始终有东西压在你的身上让你的步伐越来越沉重,直到不能承受。不要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的是能干的,任正非全世界不是也只有一个吗,44岁去创业是逆天的。像心理学著名的“乌比冈湖效应”,人们对于自身的性格和能力抱有不切实际的乐观态度,这是说的好听,什么是乐观态度,应该是对自身能力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是自我认知偏见的集中体现。
记住一个问题,我们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一种独特性错觉,真相是我们都有惊人的相似,心理是有迹可循的,成长方式也是惊人类似的,即使看起来那样的不同。我们犯下的错误也是相同的,犯错误的方式也是相同的。
简单点总结一下,为了完成自己的梦想,先想好自己当前的事情,然后去做吧,活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