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和剧情请读者自行网路搜索。
当然,这是充满温情的影片。一个在“大后方”小男孩的故事,关于“信念”,“友善”。谈到战争,总是严肃而又令人悲伤,这个故事里并没有刻意的去点燃观众的“仇视”情绪。当人去选择“相信”的时候,多少是有疑惑存在的,也许出于“上帝”的指引,也许是内心和解愿望的暗示,最终做出了“相信”的选择,这对化解“信任危机”大有帮助。
人是生来受苦的吗?历史的视角看是这样,天灾和人祸常是相伴相生的,你不知道哪个先来。我只能说,人可以强大到移山填海,也会脆弱到气如游丝。前段时间看过TED一个视频,一个老人回忆童年往事:童年正值二战,珍珠港事件后,所有美籍日裔生活在美国的平民都遭到了隔离管制,关在偏远地区一座铁丝网墙内,当时还是一个小男孩,是不能理解被没收财产,失去自由,随父母一起被关押在这个“新家”的。过几年被“释放”后,因为一时没有住处而颠沛流离,竟然单纯的对父母说“我们回家吧”,小男孩口中的家是美国政府关押他的“新家”。后来随着战争远去,美国政府承认了他们的公民身份。他的童年经历让他难忘,但他选择“相信”,谅解政府,因为战争的怪兽,恐吓了当时所有的人,他的不可改变的肤色和民族特征连累了他,他依然爱他的国家美国,用纯正的美语说着。
生活化的情境,尤其是这个“相邻不往来,只爱陌生人”的时代,更需要信任和友善的力量传递。当我们有选择困难的时候,是因为那个“不相信”的人性弱点跳出来,克服掉就好。
要记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