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三十日,歙县上丰“柿子节”开幕的前一天,我们一群户外徒步爱好者来到了上丰乡姬川村。到达山下时,一块巨大的“柿子节”宣传画幅正高高挂起,预示着节日的序幕即将从这里向山上慢慢拉开。
上山的路上,村民们清扫落叶、抬石修路,与我们热心搭讪,以简单热切的方式迎接“柿子节”的到来。此情此景生出了“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的意境,让人兴奋。
初冬的山间寂然冷静,山道蜿蜒。虽然落叶满地,可冬天的脚步似乎还没踏入此地,山林仍然葱葱茏茏,目光所及之处除了绿就是翠。在山道两旁,看到的是柿树、竹子、茶树,还有梅树。
因为是初冬,柿树上的柿子几乎被摘光了,只有少数几个不知是坏了还是漏网的(也可能是留给鸟儿吃的)橘黄的柿子挂在树叶凋零的枝头,在灰白天空的映衬下,有着几份沧桑、孤寒,还有一份不屈。
就这样一路在苍翠中穿行向上来到村口,顿时,一片金光阻断了满目的绿,让周围的气氛陡然热烈起来,那片光是挂在路旁支架上的一串串黄澄澄的柿子发出的,它就像天空云隙里射出的阳光一样炫目,像森林间隙里洒下的阳光一样扑面而来。
初冬,姬川给我的印象就是这样的温暖热烈,不是因为爬山而浑身暖热,只是村口那一串串的金黄、一挂挂的彤红。柿子以如此特殊的方式出现在面前,让人大开眼界。
姬川的柿子与众不同,它没有果核,形如灯笼,被人称为“灯笼柿”。所以,不同于别的地方将柿干做成柿饼,这里做柿干是把新鲜的柿子刨皮后用绳子串成一串串的,再挂在支架上风干晾晒,所以,村口才会出现这一道道金光。这些金光经过村民的巧作和晾晒后,最后又变成一串串柿砣(柿干、柿饼)。
丰收的柿子,让山村变得一片金黄,也让村民变得忙碌。此刻的山上,在村口,在路旁,在院子里,到处都在制作柿砣。也直到今天,我才知道曾吃过的柿饼是削了皮后制成的。
因为柿树高大,所以,仅仅采摘柿子就是一项累人而又危险的工作。摘下的柿子要经过人工一个个刨去外皮,再一个个串起来晾晒、腌制、晾晒……只有这样几经反复后,柿子才会修成正果,变成包裹着白色柿霜的柿砣。
而且,因为这里一年四季不起雾不结霜的独特小气候,柿砣在制作过程中不会发霉,所以不添加任何其它成分,是老少皆宜的口中佳品。
柿砣的制成要经过多少道工序我不知道,可我知道过程是枯燥劳累的,结果却是香甜可口的。柿砣味道鲜甜,可止咳化痰、清热解毒,还有润心养肺的功效,常常看到身边的人尤其是老人们食用。因此,柿子是山村的经济来源之一。
成串排放在支架上晾晒的柿子让人感受着山村丰收的喜悦,同样的,马头墙上柿子黄的景致也让人欣赏不已。
在一处稍低点的山腰上,一户农家的柿园里果实累累,尚无人采摘的黄澄澄的柿子挂满了枝头,吸引着我们走到柿园。
柿园的主人正在院内刨柿子,与他攀谈后得知,他家一年的柿子收入有一万多。不仅如此,早春的梅花也给他家带来较大的收益。
就像因为土楼而让人记住阳产一样,对于一座深藏大山、鲜为人知的小山村,人们认识了姬川,是因为满山满村黄澄澄的柿子。
此刻的姬川,柿子黄澄澄、红彤彤的,在山坡的树上高挂,在路旁的支架上垂悬,即使没有阳光的照耀,依然给初冬薄寒的山村增添了无限的温暖和喜气,成为山村一道独特的亮丽风景线,吸引着众多山外来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