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属于星空的人,今天回到了星空。
饭桌上。
他对于霍金的去世很不屑一顾——“在我看来霍金就是个疯子。”我知道他作为一个自觉知识渊博但有民科倾向的人并不是想否认霍金对人类做出的贡献,但这无疑引起了我们之间的争论。
最后我问他:“不管是他的理论也好,他的精神也好,这些都没给你带来一些对于宇宙、对于世界的思考吗?”
他没有说话,但我明白他的意思。
“就算是真的发现外星人了,彻底颠覆了人类现有的观念,你也会觉得跟你没关系吧?”
“当然有关系,因为外星人会跟我们抢饭吃。”
哑然失笑的同时,不禁感叹,就算是一家人,人和人之间也真的是无法交流。
他总是喜欢表示“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不知道是否是真的因为岁月才让他的思想变得那么现实沧桑——不过那也很正常,老一辈人早就过了幻想热血的年纪,柴米油盐才是他们最关心的。
我总是喜欢和他在饭桌上辩论,无论是天文地理、宗教政治还是理工实践——比如我用从学校学到的生物知识更新他对基因突变的概念,然后他会给我讲讲他年轻时给人修电视的时候判断电路故障的奇淫巧技。
但往往很多时候我们的意见是相左的。他说我太年轻,这么年轻气盛的以后到社会上肯定要吃亏,我说他老了,不仅是心态上,那些经验之谈许多也早已经不适用于这个时代了。
虽然两人都是对的——这些毛病都存在于各自身上,但这并不能阻止我们辩论的很开心。
比如说关于霍金这个事。
在辩驳他关于霍金自己推翻自己的理论这事到底靠不靠谱的同时,就像我问他的问题一样——我也思考了这个消息带给我了什么。
我对霍金的理论并不很了解,所以没有办法对他的科学贡献作出评价,那么就只限于谈论精神上给我的启示。
摄影师Platon Antoniou在为霍金拍摄时,曾经问霍金一个问题:
“您能不能给我一个词,谈谈您想对这个世界说什么?”
霍金的护士说,先生的身体状况并不太好,眼睛下面的肌肉也在萎缩,恐怕做不到。
随后,光标移动的声音传来了。
第一次,霍金用眼睛下一小块活跃肌肉指挥光标停在了字母“w”上。
第二次,光标停留在“o”上。
最后,光标定格在“w”。
霍金用尽全力,对世界说:“wow”
即便囿于轮椅,他仍然对这个世界充满惊叹和渴望。
正如他曾经说过:“记住要仰望星空,不要低头看脚下。无论生活如何艰难,请保持一颗好奇心。你总会找到自己的路和属于你的成功。”即使大半生深陷困境也依旧保持着对世界的热爱和好奇。
罗曼罗兰有一句话: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从这个角度来看,霍金是名副其实的英雄。
好奇心是人类最纯粹的力量,它是对世界、对真实灼热的渴望和热情,但许多人都似乎忘记了它的存在,在柴米油盐中遗失了它,抬起头仰望星空,这个世界远比我们日复一日的生活精彩。
除了学术,霍金还站在了全人类对宇宙的好奇与探求的巅峰的高度。这正应了刘慈欣对于霍金的评价。
“他给人类最大的启示是:世界上曾经有这么一个人,就眼皮能动,思想却在遨游太空。而很多人身强力壮,但是思想却一辈子都瘫在轮椅上。这是最值得我们敬佩的地方。”
而这种探求也是我所渴望的。
很多人劝我学我所擅长的文科,但他们不知道的是我很早便以理科生的身份自居了。确实有因为人际和与我认同的观念背道而驰却不得不学习的学科的原因,但更多的,比起那种对于人类社会意义上的世界的强制性的赞美(特指某个大家都知道的必修二、三是重灾区的学科),我更想去赞美真实的世界——那种自然的、纯粹的、不可抗拒的世界。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不关心社会意义上的世界——各国的历史、文化、语言也是我所喜爱的我想学习的,谈起传统文化我也会有民族自豪感,谈起人类历史的辉煌我也会燃的起一身鸡皮疙瘩。
许多人问我为什么我要学理,我给出的统一回答是情怀,但我从未对任何人解释过这情怀的意义。我如何不知道学历的重要性?我如何不知道理科薄弱的我要为这所谓情怀走多少弯路?虽然我总是抱怨着我为什么当时不选比较容易的文科,但我真的从没有真心后悔。
这所谓情怀,其实就是对世界的热爱。这是一种比较难以形容的感觉。因为人生只有这短短的一百年,在这一百年里,我想知道更多的关于这世界的知识,上到宇宙,下到海底,还有那些不知在我有生之年能不能被人类研究清楚的东西……更多更多。
因为我不想白来这世界上一次。不管有没有前世来生,来这一趟都像是一次中了大奖的旅行,总是值得珍惜的。
如果把范围放宽到人生这一百年中,那么所谓世俗的学历、成功,它们重要,但也不重要了。
霍金的生死观也是我想要表达的。
“并不存在天堂或者来世,我们只有此生,来欣赏宇宙之美。正因如此,我非常感恩。”
霍金因为身体的不自由反而得到了灵魂上的自由,因为有过对死的考量,才会感恩生命。
我也曾被死亡所吸引,仅仅一步之遥。只有理解死亡,才能理解生命。所以可以说我找到了属于我自己的生命的意义,所以我才会努力精彩的活着,做自己喜欢的事,把每一天都当成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与其等到生命的最后去后悔有哪些遗憾,不如把每分每秒都过的不留遗憾。更何况有些不幸的人生命会戛然而止呢?把死亡当成最后的后路,就算真的无可挽回也无伤大雅。霍金处在大半生的比绝大多数人都要不幸的境遇中都对生活保持着超越常人的热爱和渴望,我们已经足够幸运了。所以我才会认同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我希望这四个字能成为我一生的路标,身体可能不自由,但心却不能不自由。而这四个字也成为我全部理想、信念、态度和勇气的来源。
回到饭桌上,他说年轻的时候人都是年轻气盛的、都爱有那些不切实际的理想的。我不否认这是我年轻气盛的一腔热血。或许以后会被打磨,或许以后会屈从于现实,或许以后会有新的体会而完全推翻我现有的理论,其实我并不排斥有关“自己变成了曾经最讨厌的那种人”的这种句子,因为那也是一种经历和更加深入的思考,也是没有随波逐流白活着的证明,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