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之所以拖到现在才写,主要是关于成本这个经济学中核心重难点我一直没有搞懂,也就没有多少心得体会。今天终于鼓足勇气写点浅显的理解,估计以后还会就成本及其延伸概念进一步阐述。
成本的概念在经济学里占有重要地位,甚至有人说:“如果你对成本的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那可以说,你对经济学已经了解了一半。”
一、成本的含义
首先从一个故事说开去,一位开了一家采石场的企业家,在旁边又买了一块空地,他既不用这块空地开采石头,也不修建房屋或做其他开发,就这么空着。现在我们谈谈看,这块地是这位企业家买的吗?
看得见的,这块地是这个企业家用真金白银买的,但看不见得是,企业家之所以愿意买这块地来作为采石场整体环境的一部分来保证采石工作稳定进行,是因为这块空地已经成为他平稳生产石头的一种重要原料,他推测即便他买下这块地,最终的成本还是会由消费者买单,也就是说本质上还是消费者买下了这块地(无论他们是否愿意),正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
所有的企业家实际上都是隐形拍卖者,他会推测是否有消费者愿意为他的经营活动买单。之所以说隐形,是因为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不知道这个产品的最终价格中包含了哪些成本因素在里面。
这块地面临几种竞争性的用途,简化下来,假设就面临两种竞争性用途:开采石头还是修建房屋。无论选择哪一种,这块资源性的地就不能用作另一种了,所以得出成本的经济学概念:
成本,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
这其中有两个难点:
1、既然是放弃的东西,也就是没有实现,需要靠想象才知道它到底有多大价值。
2、成本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不是自己的东西就不算是放弃。
二、你的成本由别人决定
做一件事的成本,和所有权没有多大关系(经济学上认为,不是说这个东西属于你了,你就可以随意做决定,那不明智),坚持做一件事的成本,只跟一个事情有关系,那就是:
放弃了的最大的收入机会。
推而广之,我们选择职业,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别人对各种职业的看法的影响。受别人对各种职业的看法的影响——不是指别人说什么职业好我们就听信,而是指别人对各种职业的看法会决定这个职业在社会上的支付报酬,如果选择一个众人低价值判断的职业,那么就要承受放弃其他众人高价值判断的后果——即从事一个低收入的职业,放弃了高收入的职业。(话比较绕,不知道我说清楚了没)
其实,我们今天能选择的职业,只是一个非常狭窄的范围,这是今天大多数人都认可而存在的职业范围。我们在这当中选择自己兴趣最大、付出成本最低,而且在相当一段长时间里我们的总收益最大的职位。
再极端推演,我们拥有自己的生命,但是自己的生命怎么度过、放在哪个用途上使用,也是由社会其他人共同决定的。
三、别只盯着钱
我们做决策时,要权衡的是全部成本,而不仅仅是货币成本。货币成本只是全部成本的一部分。我们经常关于关注货币成本的原因在于货币成本是看得见的成本,而那些看不见的隐型成本,则需要通过推测甚至想象。
四、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1、沉没成本
有选择就有成本,没有选择就没有成本。当我们没办法再做选择的时候,就不存在成本,这是“沉没成本不是成本”这句话的含义。
对沉没成本的理解知易行难。很多时候我们容易纠结于过往的投入,无论是金钱、时间还是感情,等等。理性决策真的不容易坚持。
2、边际成本
我们永远要盯住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把它作为我们未来行动的指南。
每当我们要做出决策的时候,总要问一个切中要害的问题,那就是:
我们还要投入多少才能得到预期的回报。
真正能够指导我们决策的,是在当前的时点下,未来的投资回报率。
在不同的决策点上,边际成本是不一样的。
题外话:
1、在道理没有被清楚地指出以前,各种各样的说法看上去都是言之成理的。只有你清晰地指出,哪个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角度的时候,大家才容易看清楚。真理不是昭然若揭的。
这段话让我联想到之前罗胖论证过亚当斯密发明了资本主义的论断,知识的源头又汇聚重叠了。从一堆乱七八糟的事实中,把一个新的东西清清楚楚地指认出来,这就是理论的力量,也是我们认识周围世界必须掌握的一个一种思维方法。
2、我们在关键时刻有什么样的选择,我们后来的一些选择,就取决于这个关键时刻的选择。有时候我们称之为“宪法时刻(Constitutional moment)”,就是你定你的操作系统的那一刻。
人生真的有这种“宪法时刻”,而且不止一次,我有察觉的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目前就有两次。不过这种关键时刻的选择机会不会很多,一辈子大约也就3-5次,抓住了机会,当选择来临时,就会更加从容不迫,并且这些选择将深刻影响自己此后几年甚至十几年的人生之路。
与各位共勉!
PS:本文内容系薛兆丰老师原创,本人整理提炼,并加入自己感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