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现儿子越来越会察言观色了。譬如说,他想出去打游戏币,他知道我跟他爸爸不会带他去,就不再吭声装作很乖的样子等爷爷回来。听见他爷爷车子的响声还没走进门,就大喊“爷爷,爷爷”。爷爷当然很高兴小孙子这么甜甜的叫他。爷爷刚进屋,儿子就马上摆着一张稚嫩的脸讨好似得说:“爷爷辛苦了”。他爷爷脸上笑开了花儿。眼看时机已经基本成熟,儿子就不停的央求爷爷带他出去玩。这个时候即便他爷爷是再累,也落个心甘情愿。
后来,我又慢慢发现,只要家里来了客人,儿子就会提出一些很过分的要求。因为他知道,通常这时只要他稍微做出一些迎合,讨好的事情赢得大家的开心后,他所提出的要求我们都会答应。我慢慢反思,这样真的好吗?
记得有一次很无意间跟一朋友聊起小时候的事情。她说,虽然父母认为她很乖很懂事但是她却跟家里人感情淡薄。她说,她小时候刚出生就被父母送到了亲戚家,直到六七岁才被接回家。后来,她害怕再次被送走,为了讨好父母,迎合父母的喜好,开始穿漂亮的裙子,主动做家务,认真的学习,努力从一个假小子变成了一个乖乖女。可是,只有她自己知道她已经人格分裂严重,她骨子里透漏着不安分和桀骜不驯。她在双重人格中挣扎,痛苦不已。
还有一个朋友小A。她的恋爱史一路走来,我们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小A成绩优秀,相貌出众,身边不乏众多的追求者。但是,她却是男生眼中的“冰美人”,经常装着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表情。后来,她遇到了一个自己非常喜欢的男孩,她非常努力的去爱他,她追随着男朋友去他的城市,给他洗衣做饭,后来那男孩还是离开她了。她万分悲痛,她歇斯底里的问我们为什么她的努力得不到回报。然后,她又遇见了一个男孩,刚开始,她试着不对那个男孩好。但是,在那个男孩猛烈的感情攻击下,她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又是百般迁就,无底线的付出,最终他们还是没能在一起。
而在我们身边,也存在着这么一些人,他们貌似没有脾气,对人特别友善,也让人觉得善解人意。会做出很多对我们有利的小事情,而同时又表示我不要求任何回报,我不在乎,我更不会给你们带来任何麻烦。可是,这样的人有时候让我们觉得很无趣。甚至在交往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无形的或莫名其妙的压力。
小时候,我们在父母条条框框的约束下,为了讨好,迎合父母努力做了他们眼中那个乖孩子,听话的孩子,懂事的孩子。
长大后,我们依旧为了处理好人际关系,不断的迎合,讨好,取悦别人。
其实,我们连最基本的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都不知道。我们把自己分离出了两个自己:真自我和假自我。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克特提出了“真自我”与“假自我”的概念。这首先在与妈妈的关系中形成,而后扩展到其他所有关系中。
有真自我的人,他的自我围绕自己的感受而构建。有假自我是人,他的自我围绕着别人感受而构建,自动寻求别人的感受。
所以,我们有时候很在意别人对我们的看法而很容易被别人的自我所驱动。我们都想与人亲近,但是我们只学会了一种与别人亲近的方式。就是支配者学会了权利的方式,依赖者学会了示弱的方式,而迎合者则学会了奉献的方式。除了我们自己,谁都没有真正在意过我们的感受。
在《无声告白》中大女儿莉迪亚为了迎合母亲,害怕母亲再次离家,不断的取悦她迎合她,在假自我中做自己不想做的生物试题,知道父母需要什么,用微不足道的小事换取他们的开心。但是,这些东西是不是她真正想要的,父母从来没有考虑过。
而母亲为了迎合女儿假自我的牺牲不断的加大对她的期望值。当过多的期望值不断的攀升,莉迪亚内疚心越重,叛逆心理越强。很多恶性循环叠加在一起,当一切无力承担之时,也就是毁灭来临的时候。
儿子知道用取悦别人的方式可以满足自身要求,我们没有真正考虑他的感受与想法只是一味迎合了他的这种取悦后而任他索取。可是我们却忽视了如果有一天,他的取悦无法再满足的时候,他如何释放心理压抑的不满与愤怒。而我们在面对一个不迎合自己的孩子时,我们又该怎么样去安抚。
朋友因害怕再次失去父母而不断的自我牺牲想要引起他们的注意力。但是这种奉献中隐藏了巨大的渴求:“请把爱分给我一点,别再把我送走”。也隐藏了巨大的愤怒:“我做的这么好,为什么还不爱我”。她是恐惧的,愤怒的,压抑的,委屈的。如果父母能提早察觉和认知她的改变而将目光转向她这再好不过,可是如果她的讨好和迎合没法发生任何改变,她最终伤害的只有自己。
在《欢乐颂》中,“五美”之一的樊胜美就是出生在这样的家庭中。她不断的牺牲,努力挣钱贴补家用而父母却溺爱不争气的哥哥而忽视她的感受不断的向她索取。可是,她仍旧没法得到父母的重视,最后沦落到成为曲筱筱口中的“拜金女”。而后父亲病重,更是致命一击。她最终看清楚了自己的牺牲和迎合在父母那里并没有起到丝毫作用而是变本加厉后不再为了讨好而去迎合父母。她的父母在没有得到这种迎合后从毫不重视也在慢慢向她妥协,这其中的过程真是让人愤恨不已,百感交集。
其实,小A的家庭模式跟我那个朋友很相似。在原生态家庭的迎合中得不到满足时,她就把“内在父母”的模式投射到了男朋友那里。在高冷的假自我攻陷后她就变成了内在的真自我,企图用自我牺牲和无节制的讨好来试图捆绑住一段感情。而当她的迎合得不到回报时她就会痛苦,会愤怒。而她的男朋友没有注意到她的这种心理只会因为她的过多的付出和牺牲会产生内疚感而不由自主的会疏远她。
而再来看看我们身边这些老好人。时间长了,其实在这些人心中,他们也觉得挺纠结的,总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感谢。在得不到这些东西或失去一些东西时,轻者敏感多疑,重则内心会疑惑,痛苦,愤怒。“为什么我的付出没有得到回报”“他们为什会那样对我”但当下次有事的时候,TA依旧会义无反顾的去帮助别人。但是,我们谁都没有真正考虑过这些人的真正感受。所以,我们一定要留心并把握作为迎合者和依赖者之间的那个度,别让过多的付出和牺牲伤害了彼此。
中国式的家庭教育,让我们忽略了这些人的真正感受,有多少人倒在了过多的付出感和牺牲感的内疚中的。一个人时无法面对真实的自己,不会照顾自己,渴望他人来照顾自己,努力往外求。与他人相处时,无法真实的呈现和表达自己,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和需求。
你不想微笑,怎么办?逼自己笑,假装很开心,最后你会真的开心起来。多么可怕的心理。
你不想迎合,怎么办?逼自己迎合,努力去讨好,最后你就真的能融入到了别人的圈子里了吗?
世间万事万物,凡事有因皆有果。回归到原初的事件,才能正本清源。这个过程往往是漫长的,是痛苦的,却又是成长的必须。就像樊胜美那样,要想逃出桎梏的束缚需要的是一种撕心裂肺疼痛的成长。
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有一部分是留给最真实的自己的。
人生由几百,几千乃至几万个大大小小的选择构成,等你老了,回顾一生的时候,
你发现最亏待的恰恰是你自己,那你这一生就白活了。
我选择,我自由,我存在。愿你从现在开始,提高自我价值感;与那些主动迎合讨好你的人保持一定距离;不要对别人期待太多,也不要期待别人太多,活出最真实的你自己。
相信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唯有爱,无条件的爱,大无畏的勇气,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才能陪伴着自己走过这个过程,成为一个人。
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但是我们每个人要从那座孤岛中寻找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