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个让我深受启发的概念,叫“阅读附加值”。
它指的是我们读完一本书之后,真正留在脑子里、能用在生活中、甚至改变我们认知和行为的那部分“增值”。
它不是书里原本的文字,而是我们通过思考、联系和实践“长”出来的新东西。
当一个人的读书没有附加值,就像用竹篮打水,看似舀了很多水,但结果却所剩无几。
看起来很荒谬,但这的确是很多人读书的写照:一年读几十本书,合上书却感觉什么都没记住,生活也毫无变化——这就是典型的“无效阅读”。
而那些真正会读书的人,即便是一年只精读几本,却能收获明显的成长,正是因为她们掌握了“阅读附加值”的秘诀。
假设有两个人一起读《福格行为模型》这本书。
小张的做法是快速通读,觉得“只有减轻行为难度才有利于养成好习惯”“环境设计很重要”这些观点很棒,划线、摘抄,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而小王的读法,是阅读前给自己提出很多为题,“缩小行为规范?那么如果想养成每晚看书的习惯,是不是可以先定个「只看一页」的超小目标?”“作者说‘要让好习惯显而易见’,那我明天就把运动鞋放在门口,一眼就能看到!”
初次以外,小王海做了三件事:
1. 把维生素放在水杯旁(每天喝水就能看见记得吃);
2. 睡前把手机放客厅充电(减少刷手机,用看书代替);
3. 在桌上贴了一张“今天最重要的一件事”便签(提醒自己专注)。
半个月后,小张依稀记得自己读过一本讲培养习惯的书。而小王已经不知不觉地开始使用微习惯,生活悄然发生了变化。
小张的做法我们每个人几乎都经历过。读的时候觉得作者讲得太有道理了,频频划线、点头称赞。
但是结果一周后别人问你这本书讲了什么,你除了重复几句“挺好的”……然后就没了。
我们的大脑本来就不是为“记忆书本”设计的,而是为“解决问题”而进化。
如果知识没有被我们加工、使用,它就会被视为无用信息,自然就被清理掉了。
所以,阅读本身不是目的,通过阅读产生新的想法、解决实际的问题,才是阅读的价值所在。
那我们该如何提升自己的“阅读附加值”呢?
方法不难,关键是从“被动接收”转向“主动创造”。
1. 带着问题阅读
不要拿起书就直接跳进内容里。先花2分钟看看封面、目录和序言,然后问自己:
- “我为什么现在要读这本书?”
- “我目前最大的问题/困惑是什么?这本书能帮我解决吗?”
带着问题去读,就像带着导航去旅行,你会更容易关注到对你有用的部分。
2. 建立新旧知识的链接
读书时,不要只是划线和感叹“说得对”!
高手在读书时,大脑是在疯狂“超链接”的,例如说
- 联系自己:“这个概念/案例,让我想到了自己之前的某个经历…”
- 联系现实:“我读书很多,却没有沉淀,这个方法能不能用上?”
- 联系别的书:“这个观点和之前那本XX书说的完全相反,哪一个说得对呢?
当我们用罗振宇所说的“缝扣子”的方式来阅读的时候,知识它就很难忘掉了。
3. 实践中必须“用”
这是产生附加值最最关键的一步!知识不用,就是无用。
合上书后,请务必做一件事:制定一个最简单的“行动清单”。问问自己:“根据这本书,我接下来可以立刻开始做的一件最小的事是什么?”
例如读了《非暴力沟通》,那就“明天和家人说话时,试着先说出我的感受,而不是直接抱怨”;读了《好好学习》后,就要开始思考什么是在“临界点知识”以及如何掌握更多的。
哪怕只实践了一个点,这本书对你的价值就已经远远超过了书价本身。
真正的阅读高手,不是读书最多的人,而是那些最擅长通过阅读给自我“增值”的人。
期待你也早日从只在意“我读过”,变成“我懂了”和“我用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