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的教育理论是基于实用主义哲学和心理学建立起来的。杜威认为,教育是在逐步实现社会目标的过程中释放个人能力的过程。在教育本质上,杜威阐述了三个观点:“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和“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首先是“教育即生长”。它是指教育是儿童本能和能力不断生长的过程。教育者应尊重儿童生长的需要和时机,重视生长的过程。由此,教育者必须为儿童的生长提供必要的条件,使两者相互作用。比如,在实验学校中,不同阶段的学生学习的内容是不同的,由易到难。幼儿学生主要学习主动作业;低年级学生主要学习社会生活背景知识;中高年级学生主要学习理智性工具知识。在杜威看来,虽然不同阶段开展的活动有所不同,但这些活动都是基于学生兴趣。学生通过社会性活动掌握科学方法、获得自主合作过程。
二是“教育即生活”。它是指教育不是生活的预备,而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杜威批评传统教育消极对待儿童,造成学校与生活的隔离,使儿童不能将学校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在杜威看来,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中心不是学科,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他的方法是把各种不同形式的主动作业引进学校,如烹调、缝纫、木工等,使人乐于在生活中学习。
三是“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是指,教学应从儿童现有的直接经验出发,经过经验的不断改组和改造,使儿童获得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比如,在实验学校中,学生学习多种课程中和参加各种活动,然后写心得报告。这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适应社会的技能,在反思中获得适应社会的能力。
“好的教学必须唤起思维”,这是杜威教学方法的根本性指导思想。杜威认为,想要激发学生的思维,不能单纯学习一些文字,而必须提供引起学生思维的情境。学生在情境中发现并解决问题。因此,他认为思维就是有教育意义的经验的方法。杜威把思维的过程分为五个步骤。他又把思维的五个步骤,运用到教学中,也就是前面提到的五步教学法。
另外,杜威谨慎地采用“实验”一词来定位学校性质。实验学校通过实验来检验和校正教育理论,并且发现新的教育事实和原则。但是,杜威学校的实验远不止于课程、教学的探索。在更深层次上,它反映了杜威试图通过教育,来推广民主合作生活的方式,以推动社会变革的设想。 杜威认为,“教育的目的和对所学知识价值的最终检验是在继续和改善所有人的共同生活中使用和应用它”。因此,通过在民主环境中体验教育的成长,学生将学会如何改革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