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樊登读书上初次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我并没什么反应,想着这应该是一本亲子教育相关的书吧,读一读可能会对教育稳宝有些启发。然而听到一半,我竟有些坐不住了——那个忽视的孩子竟然是我!
书中讲到,判断自己是否被情感忽视的二十二个问题:
第一,感觉与家人和朋友格格不入;
第二,对不依赖他人感到骄傲;
第三,不喜欢求助于他人,有事自己扛着;
第四,被家人和朋友抱怨冷漠疏远;
第五,感到还没有发现自己生命的潜能;
第六,经常希望自己独处;
第七,暗暗地觉得自己可能是个骗子;
第八,在社交中感到不舒服;
第九,经常对自己失望或生气;
第十,对自己比对他人更严苛;
第十一,拿自己与他人比较,并觉得不如别人;
第十二,比起人,你更喜欢动物;
第十三,经常无缘由地觉得暴躁、不开心;
第十四,不清楚自己的感受;
第十五,分辨不出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第十六,有时感觉自己是个旁观者;
第十七,相信自己是很容易过隐士生活的人;
第十八,很难让自己冷静;
第十九,总觉得有什么拖你的后腿,让你无法生活在当下;
第二十,会感到内心空虚;
第二十一,隐隐地觉得自己有问题;
第二十二,很难自律。
如果这二十二个问题中的大部分内容,都符合你自己的特征,那么你就很可能经历过情感忽视的症状。
虽然有好长一段时间,我也跟很多人认为的那样:心理学就喜欢用一些模棱两可的问题来引导大家对号入座;可能一对照,发现每一条都是在说自己。但近期看了一些心理学相关的书,不得不佩服这些潜心研究出能与我们大多数普通人经历或生活无比贴近的心理状态和现象的心理学家们。
这本《被忽视的孩子》,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博士乔尼丝•韦布所著,该心理学家是童年情感忽视领域的开创者。不得不说,很多类似的开创性研究可能也只是因为一直以来都被“忽视”了,有人开始研究,就是很大的创新。
可能大家读起来也会觉得:这书里说的不就是我吗?而且也可能身边有很多人都是如此吧?有什么新奇的呢?但是,一项研究,也正是因为它的普及性,才会更加凸显其意义。
我不知道是不是跟我同时代的朋友们都是如此,但据我观察,至少我身边的这些跟我一同长大的小伙伴们,基本上都有书中所说的类似成长经历——情感忽视。
我记得上高中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心理状态十分不稳,经常就会跳出一些稀奇古怪的念头,比如自杀的人一般会选择什么方式呢?哪种方式会更轻松些……
后来有一回,跟母亲聊天,无意间聊得太深入,说了一句:从小到大,我都像是在缝里长大的一样,没人管没人问,自己长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我没想到这句话让母亲很是难过了一阵,而且一直记在了心里。
可能当时我真的太委屈了,一直以来,在我的内心里,父母都在为两个哥哥奔波着,操心他们上学、打架、买房、结婚、生孩子……
而我,让所有人羡慕的乖乖女,从小就看出了父母亲的辛苦,一直默默地帮他们分担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一切,比如自觉完成作业,不让父母操心;比如读小学时,别家小孩都在到处玩耍,我却乖乖地把家里的衣服洗干净,把屋子打扫干净;有时还会帮妈妈提前把菜择好,等妈妈回来后尽量少做一点儿事;甚至于,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偷偷跟着隔壁奶奶和小孩一起去捡过几次废品,攒下的钱,在收电费阿姨来的时候,帮妈妈凑上一点儿零钱……
大家都说我懂事,父母亲也觉得我让他们省了不少心。但可能也正是因为我的懂事,才让他们觉得我不需要过多地关注吧。所以,一直以来,我就像是父母亲身后的小小影子,悄悄地跟在后面,慢慢地长大。
虽然我身边的很多朋友跟我的经历不一样,但在我们小时候成长的那个环境里,每家两三个孩子,父母亲也没有受过太多的系统教育,对于孩子的养育大概也只是“吃饱穿暖”的标准,心理方面的关注他们自己也不怎么懂。所以,在我看来,我们成年后,除了极度的自卑,就是这本书中所描述的大部分的欠佳状态了。
不过,正如书中所讲,让我们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并不是要让我们去追根溯源责怪父母或是自暴自弃,而是在意识到问题存在的基础上,去寻求解决问题和改善现状的办法。
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当我慢慢意识到自己身上存在很多不太好的状态时,一度非常苦恼,甚至认为,这大概已经是自己性格的一部分,很难改变,或许,这就是命吧。
但正如书中所说:虽然改变很难,但并不代表着无法改变。
书中提到了一些方法,比如关注并处理自己的感受、寻求他人的帮助、锻炼身体、学会放松等等。听到这些方法时,我正好想起了之前读过的《非暴力沟通》和《他人的力量》。很多心理学相关的书都是相通的,而这些理论和方法也只有真正被用起来,才会显现出作用。
结合我这几年的经历,读书和锻炼身体可谓是疗愈心灵最简单又最易见效的方法了。
虽然我们曾经被忽视,但现在我们可以对自己更好一点儿,从此以后,不再是“被人忽视的孩子”。学会爱自己,才会更好地爱自己的孩子和家人。或许,很多错失的时刻无法弥补,但至少可以让往后的时光更加丰富多彩一些。
虽说这本亲子教育的书籍引起了我自己的很多感触和共鸣,但书中提到的一些亲子案例,对于身为父母的我们来说,也是极具借鉴意义的。
很同意之前看到过的一个说法:养好一个孩子最好的途径,就是跟孩子一起成长。不仅仅为了教育好孩子,也为了完善我们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