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五月七日,命侍卫马步军都虞候、泰宁节度使李守贞率步骑兵二万讨伐杨光远于青州,又派神武统军、洛阳人潘环及张彦泽等将兵屯驻澶州,以防备契丹。契丹派兵救援青州,齐州防御使堂阳薛可言拦击,击败契丹军。
17、
五月十五日,皇帝下诏诸州所征召的民兵,号为武定军,共得七万余人。当时兵荒之馀,又有这项骚扰,民不聊生。
18、
五月十六日,邺都留守张从恩上言:“赵延照虽然占据贝州,麾下士兵都长期在外,思念故乡,应该火速进军攻打。”皇帝下诏,任命张从恩为贝州行营都部署,督促诸将攻击。五月二十日,张从恩奏报:赵延照纵火烧城,大肆抢掠,然后逃走,屯驻于瀛州、莫州之间,利用河流险阻防御。
19、
朱文进遣使前往后唐,唐主囚禁使者,准备讨伐,不巧,天气酷热、又发生瘟疫,于是停止。
20、
六月一日,官军攻拔淄州,将杨光远的刺史刘翰斩首。
21、
太尉、侍中冯道虽为首相,依违两可,无所操决。有人对皇帝说:“冯道,是和平时期的良相;如今艰难之际,任用他,就好像用参禅的高僧去放猎鹰打猎了。”六月三日,任命冯道为匡国节度使,兼侍中。
华杉曰:
我们开会,是“临大事,决大疑,定大计”,每个发言的人,要观点明确;承担决策责任的人呢,要“剖决如流”,因为事项很多,一件接一件马上决策,推动执行。冯道“依违两可”,依:赞成;违:反对;两可:二者都可以。他既不表示赞成,也不表示反对,为什么呢?因为他不懂,但是他又不承认自己不懂,他就帮你“分析”。无所操决呢,就是不表态,不决策,就跟你混到底!
不过,以我的实际工作经验,“依违两可”的人好对付,你只要态度强势,坚持自己提出的方案,他“两可”嘛,他就会投赞成票,而且会表现出他的看法和你完全一致!英雄所见略同!对于他来说,只要不暴露自己不懂,也不承担决策责任,就无可无不可。
我把依违两可的人称为“会议混子”。还有一种“会议流氓”,是“依违两不可”的人,就是不管你往哪个方向走,他都反对。因为他不懂,他也不敢明确反对,他的口头禅是“我有一个担心啊”,然后说出一大堆顾虑来,如果老板也是个糊涂蛋,就觉得他考虑问题比较周全,他的意见很重要,要大家讨论他的“担忧”。但是他的“担心”是无穷无尽的,你每解决一个,他都有下一个,他的“担心”永远比你的方案多。
只要会议上有这种人,加上一个糊涂老板,就永远不会有结果。那么,最后怎么决策呢?等到了最后时间线,必须决策时候,那时候刚好讨论到哪个方案,哪个方案就会成为最后决策。因为所有人都疲惫不堪了,他们做出一致决策,只是因为所有人都不想再讨论了,甚至也已经忘了到底在讨论什么了,不管是啥,只要定了就行!这时候,像咱们这样承担责任的人,还有一次机会把自己之前的方案再次提出来,用最坚决的态度坚持,即便他们因为曾经反对而不能赞成,也能让所有人记住我们提出的方案,让时间去验证。
冯道就是个三千年超级大混子,胡三省说,“依违两可,无所操决”,就是冯道的“保身固位之术,一生所受用者也”,什么也不表态,什么事也不干,当大官就靠这个!冯道早年曾效力于燕王刘守光,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先后效力于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唐闵帝、后唐末帝、后晋高祖、后晋出帝、后汉高祖、后汉隐帝、后周太祖、后周世宗十位皇帝,期间还向辽太宗称臣,始终担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他不是“两可”,是“十可”。